扫一扫,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首页 > 广东印记 > 细览
code:
vid:
uuid:
requestId:
播放时间:
提示信息
宝镜湾遗址,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高栏岛西南部的宝镜湾,包括遗址和岩画两部分。1989年10月,珠海的考古工作者,在宝镜湾畔发现了四处六幅岩画,成画时间在距今约4000多年至2000多年之间,岩画均阴刻于大且平整的石面上,最多见的便是形如船只、波浪、龙蛇以及跳跃的人物造型,对研究史前宗教、祭祀文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1997-2000年,考古人员对宝镜湾遗址进行了一次试掘和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陶器、石器、玉器、水晶器等遗物及居住遗迹。其中,100多件网坠以及重达18.5公斤的石锚,反映了史前居民渔业生产的特征,为研究环珠江口史前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宝镜湾遗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代距今约60万-80万年。磨刀山遗址发现于2013年1月,2014年4月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展开,在出土的300多件石制品中,包括石料、石核、石片、石器、断块与碎屑等,种类非常丰富。其中,石器类型以手斧、手镐、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将广东人类活动史从距今约13万年左右的“马坝人”时代,推前了数十万年,为研究整个东亚、东南亚早期人类的出现、扩散,以及旧大陆东西方早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磨刀山遗址于2015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2019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市濠江区拥有百里黄金海岸线,坐拥广澳港、国际海缆登陆站等平台,海上风能资源丰富,近年来,濠江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事业,规划面积4200亩的海上风电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南瑞鲁能、江苏华纳、青岛武晓等一批海上风电企业入驻风电产业园。2021年,产业园向南澳勒门海上风电项目批量交付35台7兆瓦风机,2022年,亚洲首台11兆瓦(MW)级别海上风电机组在风电产业园成功并网,刷新我国已并网运行机组的单机容量纪录。未来,海上风电产业园将与广澳港区风电母港高效联动,助力汕头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濠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南滨新城,礐石风景名胜区笔架山下,内海湾旁,于2014年动工兴建,2021年10月试运营,总建筑面积70473平方米,高46.3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何镜堂领衔设计,建筑造型极具潮汕特色。
潮博中心内设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潮汕华侨博物馆、汕头美术馆、汕头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四大展馆,汇聚了潮汕文化精髓,是一座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潮汕文化的大型博物馆,获“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是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汕头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凤岗古村,位于汕头市濠江区马滘街道东南部,占地面积4平方千米,是汕头市典型的滨海古渔村。元朝中期,郑姓人家在此创乡,因有山岗状若雄鸡得名“鸡冈”,后雅称为“凤岗”。古村布局讲究,以宗祠为中心,300余座潮汕传统民居绕其而建,错落有致,木雕、石雕、嵌瓷、灰塑等装饰极尽华美。凤岗珍珠娘娘庙会是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岗古村先后获评为“广东省古村落”“中国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濠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濠江区,粤东著名侨乡,汕头市南部中心城区,设立于2003年1月,境域土地面积171.04平方千米,全国唯一的河道型海峡——濠江海峡,贯穿全境。这里汇集“海、山、石、洞”四大特色自然景观,有全国罕见的“袖珍古城”——达濠古城、700多岁的凤岗古村等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濠江区在传统优势产业建筑业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事业,谋划建设海上风电产业园、广澳港区风电母港,助力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
潮南区,位于汕头市西南部,2003年由原潮阳市(县级)析设而来,总面积600.74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149.84万,全区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胞140多万,分布于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潮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南山革命苏区党政军指挥机关所在地,东江革命根据地和革命领导中心之一。作为全国重点侨乡、红色革命老区,今天的潮南,已发展成为名闻遐迩的“中国文具生产基地”、“中国纺织印染循环经济产业园示范基地”、“全国服装(内衣家居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潮南区地方志办公室)
鸥汀背寨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北部,是韩江下游四大古名寨之一,也是潮州府48座隘口之一。古时,因地势险要,元代末年这里便开始修建城寨。明清时期,鸥汀已建成完整的城寨,有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曾多次击退进犯的海盗,因此被称为“海国长城”。鸥汀背寨自形成城寨已有600多年历史,众多人文古迹留存至今,宗祠、寺庙、更楼、古民居、古塔等古建筑吸引着八方游客,成为汕头市旅游胜地。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龙湖地方志办公室)
十一合村位于汕头市龙湖区新海街道,现辖原十一合、四围、糖寮埔3个自然村。村中现存的746座独具潮汕特色的下山虎民居,受到不少艺术家的青睐,他们在保护传统庭院的同时,为村落增添艺术元素。
十一合村根据村居特色,坚持艺术兴村的定位,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在村委和艺术从业者的共同推动下,十一合村由传统“老厝”蝶变为“文创艺术村”,已成为汕头热门打卡地。一幅田园秀美有颜值、经济富美有产业、生活甜美有保障的美丽乡村画面正在十一合村徐徐展开。
旦家园位于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东临新津河,北靠韩江,与潮州市潮安区隔江相望,是汕头市最北端的村庄。旦家园始建于宋朝末年,早期,以水上捕捞运输为生的疍家人在此停船聚居,故取名“疍家园”。至清代,疍家人逐渐上岸定居,“疍”也逐渐易名为“旦”,也即如今的旦家园。如今的旦家园主要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村里出产的竹笋个大、松脆、甘甜清爽,远近闻名。旦家园村内风景宜人,是汕头市第一批人居环境示范点。
妈屿村,位于汕头市东部,汕头港出海口,面积0.26平方千米,地处海防要冲,是汕头市区唯一的海岛村。清末,因妈祖文化盛行,这里始称妈屿。岛上分别有始建于南宋和清代的天后古庙及新庙。清咸丰三年(1853),粤海关在这里设立潮州新关,管潮州各税口。1860年汕头开埠后,清政府将潮海关设在岛上,直至1863年海关移至汕头市内。如今岛上依然留存有潮海关旧址、龙王宫等历史建筑,以及大军井、陶铸亭等红色革命旧址。穿岛而过的汕头海湾大桥,把妈屿与陆地紧紧相连,美丽的妈屿村,已发展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打卡热点。
大衙村,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北部,占地面积约为2.2平方千米。韩江西溪在此分成外砂、新津、梅溪三条河流,因此三面环水的大衙村有“绿色半岛”之誉。大衙村内现存有四百余座古建筑,其中蔡氏家庙、蓝氏大厝内、添盛大夫第等保存较为完好。在革命战争年代,大衙村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点,于1993年被评为“解放战争革命游击根据地村庄”。
龙湖区,广东省汕头市辖区,成立于1991年9月,因境内龙湖沟而得名,位于汕头市东北部,韩江三角洲南端,面朝南海。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在这里诞生。自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在龙湖创办,经过40余年的发展,龙湖区现已成为汕头市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区域面积增至127.69平方千米,经济发展持续走在汕头市前列。这里还有旖旎的海滨风景,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龙湖区地方志办公室)
沟南村,古称“紫菔陇”,坐落于潮汕平原,西靠桑浦山,南临大港河,是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月浦街道下辖村,始建于南宋末年。世居村民为许姓,故称“沟南许地”。许氏家族历代名人志士辈出,如今在广州高第街仍留存的“许地”,是当年被誉为“广州第一家族”许氏一脉的旧居。村内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许氏宗祠、尚书府、登科第、文林第、大夫第、儒林第等古建筑群,至今仍保留完好,建筑风格极具潮汕传统文化特色。其中许氏宗祠作为粤东地区许氏子孙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留存的功名旗杆、先人名言、历代英豪画像等,见证了许氏家族绵延七百年的辉煌历史。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金平区地方志办公室)
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海平路97号,是大革命时期中央红色交通线设在汕头的秘密交通站所在地。从1931年4月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中共地下工作者以此为中转站,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和地跨赣闽粤三省的中央苏区之间,传送大量情报,并向中央苏区输送了300多吨急需物资,先后护送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200多名重要领导人进入中央苏区,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2019年,该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缅茄树是一种珍稀树种,属苏木科乔木,原产地为缅甸,在我国只有极少量分布。高州缅茄树位于广东茂名的高州市宝光街道西岸村颠茄公园内,树龄有400多年,树高21.5米,胸径1.22米,是中国最古老的缅茄树。
高州缅茄树的种子为缅茄子,其种柄“蜡头”角质光泽、纹理细密,质地坚韧,可供雕刻,因此发展出独树一帜的高州缅茄雕刻艺术,并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高州市党史地志办公室
高州木偶戏,又称“傀戏”“傀仔戏”,是一门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艺术,其于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高州,有400多年的历史。
高州木偶戏在单人木偶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四五人的中班及超十人的大班,拥有数百名民间艺人,活跃在高州城乡,深受群众喜爱。改革开放后,高州市木偶粤剧团移植了整套粤剧表演程式,角色齐全,唱功精湛,赋予木偶戏新的生命力。2006年,高州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高州市党史地志办公室)
龙眼,又称桂圆。高州桂圆肉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高州龙眼总种植面积32万亩,其中储良龙眼种植占80%。高州龙眼果大核小、圆润肉厚、爽脆香甜,一般在农历六七月上市。将高州龙眼鲜果去壳去核,用生晒或火焙的方法加工制成干果肉,即为高州桂圆肉,民间多以此入药、煲汤,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有“南方人参”之美誉。
高州年加工龙眼量超15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桂圆加工集散中心。
南皋学舍位于高州市府前路与潘洲中路交会处,原是供童生、生员学习、祭祀、住宿功能于一体的清代书院。大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南路地委机关、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中共茂名县支部驻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南皋学舍,是高州古书院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书院,经多次修葺,仍保留着原来的布局。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也是茂名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
高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中部,总面积3276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61.47%,山地面积占51.5%,是广东省农业大市,被誉为“中国水果之乡”“全国水果第一市”。
高州有着2000多年历史,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高凉文化”重要的发源地,现存高城冼太庙、宝光塔、文笔塔、艮塔、南宫庵群、南皋学舍等200多处文化遗址。高州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高州木偶戏、高州木刻画、八音锣鼓、缅茄雕刻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2022年,高州市入选第五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