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广州的游客
问得最多的问题大概是
“在广州该怎么吃?”
这座名震全国的美食之都
美食佳肴实在是数不胜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
但如果问“老广”
哪里能品尝到
最经典最传统的广州味道
答案会是——
“食在广州,味在西关”
截至2024年底,广州市荔湾区非遗项目共86项,美食类有19项,其中:
省级1种:广式凉果
市级8种:西关水菱角、象形点心、广式牛杂、广式白切鸡、广式云吞面、广式甜品、西关礼饼、广式肠粉
区级10种:广式腊肠、广式乳鸽、陶陶居点心、广州椰子甜品、广式糕点、广式雪糕、西关凉拌鱼皮、炸类点心、广式竹升面、广式生滚粥
广式点心(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象形点心
指尖捏塑的岭南名点
推开荔湾湖畔老字号茶楼的雕花木门,如同步入一幅岭南园林画卷。绿榕掩映的亭台水榭间,一笼“白兔虾饺”跃然桌上,透薄如纸的澄面捏出灵动兔耳,圆滚滚的身躯好似正趴伏在绿茵上,惹人喜爱。这就是广州市级非遗项目“象形点心”,粤式点心中的名品。
象形点心(来源:泮溪酒家)
荔湾茶楼里的象形点心多达300多款,除了著名的绿茵白兔饺,还有福寿海龟、喜鹊登梅、南海章鱼等,大部分是不借助任何工具,纯粹用手捏制。面皮与馅料集中了点心烹饪的精髓,各款点心都带有不同的色、香、味、型,好吃与好看并重。栩栩如生的象形点心寄托着广州点心名厨们独特的心思,以“点心即艺术”的执念,将西关匠人精神揉进每一道点心。
象形点心(来源:广州市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广式肠粉
白练织就的市井诗篇
清晨,肠粉的蒸汽氤氲在西关的大街小巷。师傅手腕轻旋,米浆均匀落在棉布上,再一拉一裹,鲜虾与牛肉在薄如蝉翼的粉皮中若隐若现,最后淋上一圈秘制豉油,一碟香气四溢的布拉肠,就是广州人乡愁的解药。
广式肠粉(来源: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
广式肠粉,爽滑微韧、味道鲜美,是老广街坊最爱的本地美食之一。“广式布拉肠粉,要白如玉、薄如纸,口感微韧,恰到好处。酱油的调味要咸中带甜,甜中带甘,而肉馅则需鲜美且鲜嫩,这样的肠粉方为正宗。”这是非遗传承人对广式布拉肠粉的独到见解。
西关礼饼
藏在酥皮里的仪式感
百年骑楼下,老师傅正为嫁女饼印出“双喜”纹样。猪油与面粉揉搓出的千层酥皮,包裹着各式馅料,经开皮、包馅、烘焙等一系列工序,皮薄馅厚,口感细腻,每一口都是老西关的记忆。
西关礼饼根据不同的节俗,可分为婚俗礼饼、新年礼饼、龙船饼、祝寿礼饼等,蕴藏着广府人家的“仪式感”。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四色嫁女饼,以五仁、爽糖、莲蓉、红豆入馅,分黄白红橙四色,象征“和谐包容、纯净甜蜜、婚嫁喜悦、金玉满堂”,向亲友派送礼饼时,每盒礼饼都要放齐这4种颜色的喜饼。西关礼饼不仅是舌尖上的非遗技艺,更是广府人表达爱意的古老密码。
四色“嫁女饼”(来源: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
水菱角
筷尖上的水乡情韵
水菱角是西关人智慧的结晶。明清时期,泮塘盛产菱角、马蹄、茨菇、莲藕、茭笋等“五秀”。其中的菱角仅在秋季成熟,西关人便以大米磨粉,用筷子“濑”出菱角形状的粉团,辅以姜丝、大头菜等配料,既解了对菱角的思念,又创造了独特的味觉记忆。这一技艺在清代逐渐定型,并成为节庆与日常饮食的必备品。
水菱角(来源:广州市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水菱角的精髓在于“濑粉”与“汤底”的融合。第一步便是开浆,将“饭仔粉”(米饭与米混合磨成的粉)用热水调和,形成浓稠的米浆,达到“拉丝不断”的状态。接下来就是“濑制”,以筷子为工具,将粉浆甩入沸水中,形成两头尖、中间厚的菱角形状,十分考验厨师的手速与力度。最后,用以冬菇、叉烧、鱿鱼丝等熬制的米汤,勾芡后与水菱角同煮,赋予其咸香风味。
水菱角“濑制”(来源:广州市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2017年,水菱角制作技艺被列入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在老西关濑粉店开设非遗展示区,游客可现场观看“濑菱角”的过程,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水菱角从家庭餐桌走向文旅舞台,成为西关文化活态传承的缩影。
马蹄糕
甜蜜广府味
“泮塘五秀”中的马蹄,则被做成了晶莹剔透的马蹄糕。荔湾人做马蹄糕,要选用泮塘的水马蹄,以马蹄粉、糖浆、新鲜马蹄颗粒蒸制,这样做出来的马蹄糕才细腻、清甜、爽口弹牙。
马蹄糕(来源: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
马蹄糕的“糕”带有“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是逢年过节广府人家必备的点心。如今的泮塘一带,出售马蹄糕、马蹄粉的店铺成行成市,不仅游客慕名打卡,还常有广州其他区的市民特地前来购买。
艇仔粥
流动的珠江记忆
艇仔粥诞生于珠江疍民的生活。清代,水上人家以河鲜煮粥,撑艇沿岸售卖,“艇仔粥”因此得名。艇仔粥不但是美食,更承载着广州人对水乡生活的眷恋。
艇仔粥(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艇仔粥粥底要选用丝苗米,慢熬4小时,直至米粒开花、米香浓郁。配料有鱼片、虾仁、油条丝、叉烧丝等十余种食材,生滚烫熟,鲜味交融。以猪油渣、花生碎提香,撒葱花点睛,每一口皆层次分明,软滑鲜美。
艇仔粥(来源: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
清晨的荔湾湖畔
一盅两件叩开西关的味觉之门
深夜的骑楼街角
大排档的镬气裹挟着市井烟火
荔湾以味觉为笔
绘就千年商都的烟火长卷
每一口
都是时光的答案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区地方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