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神奇的鱼火遍了大江南北,全国食客纷纷向广东老饕打听:“这种鱼肉怎么会是脆的?!”
中山脆肉鲩,这条广东人的私家珍藏,正在游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餐桌。
2010年,脆肉鲩丰收上市(来源:小榄镇档案馆)
每一条脆肉鲩,原本都只是平平无奇的草鱼,神奇的爽脆口感,来自养殖过程中喂养的蚕豆:鱼苗长到5~7斤时,保持水温25℃以上,连续喂养蚕豆120天以上,草鱼就会蜕变成脆肉鲩。
中山培育脆肉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原中山县长江水产研究所在长江水库将达到一定规格的草鱼单独喂养,通过科学调配饲料配方比例,反复试验,使鱼肉质紧实、口感爽脆。广东名鱼“中山脆肉鲩”由此诞生。
20世纪80年代初,东升镇(于2021年与小榄镇合并,成立新小榄镇。下文统称“小榄镇”)养殖户率先引进脆肉鲩养殖技术,在池塘试养成功后进行全镇推广,实现脆肉鲩规模化养殖。
小榄镇内河网纵横交织,鱼塘密布,是典型的沙田水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为小榄镇开展水产养殖特别是脆肉鲩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小榄东升脆肉鲩产业园鸟瞰(摄影:陈健鸿)
经过40多年的钻研攻关和实践积累,小榄脆肉鲩养殖户掌握了一套成熟的脆肉鲩养殖技术,实现了脆肉鲩从水库养殖到池塘养殖的重大突破。
“中山脆肉鲩”于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后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广东名鱼。小榄镇是脆肉鲩池塘养殖的重要原产地和主产区,是全国最大的脆肉鲩养殖流通专业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也是“中国脆肉鲩之乡”。
现在,在小榄镇脆肉鲩产业园内,智慧渔业平台应用了“5G技术+特色产业”新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养殖监测、智能投饲等手段,大大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运营成本,脆肉鲩亩产从养殖初期的1500斤大大提高到5000斤,高产鱼塘亩产甚至高达6000斤。
中山市小榄镇东升脆肉鲩产业园核心区(摄影:陈健鸿)
为保证脆肉鲩的质量安全和脆度品质,促进脆肉鲩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小榄镇联合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制定并完善《地理标志产品 中山脆肉鲩》《无公害食品 脆肉鲩养殖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规范脆肉鲩养殖环境、鱼苗鱼种培育、食用鱼饲养及病害防治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同时小榄镇成立食品综合检测中心,落实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严把质量安全关。
近年,小榄镇脆肉鲩养殖面积基本维持在1.5万亩左右,实现脆肉鲩年单产总量约3.5万吨,预计2025年脆肉鲩鱼塘年总收入达11.4亿元,脆肉鲩已成为小榄镇的拳头农产品。
曾经,作为生鲜产品,脆肉鲩的知名度长期被限制在广东省内。如今能够火遍大江南北,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是一大助力。
小榄镇积极融入中山岭南特色预制菜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镇有脆肉鲩等水产品预制菜加工企业6家,研发预制菜产品超40种,预制菜年产量近1万吨,年产值近2亿元。小榄镇被认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脆肉鲩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富民”之鱼。
脆肉鲩经过精深加工后制成预制菜(来源:小榄镇农业农村局)
与此同时,脆肉鲩产业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形成初具规模的“互联网+”销售模式。小榄镇还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脆肉鲩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脆肉鲩制作方法丰富,素有“一鱼百味”的美称,可以做成无骨鱼片火锅、黄金酸汤鱼片、川味雪白鱼片、香煎鱼骨、豉汁蒸鱼腩、蒜焖脆鲩腩、鱼肠煎蛋等各种菜式。
2024年深中通道开通后,各地食客纷纷慕名而来,小榄镇的脆肉鲩特色名店在双休日生意格外火爆,一“鱼”难求。
香草脆鲩腩(来源:“小榄发布”编辑部)
椒盐脆鱼片(来源:“小榄发布”编辑部)
小榄镇政府通过“政府搭台,协会联动,企业唱戏”的模式,举办多届脆肉鲩文化美食节,让脆肉鲩美食文化扬名海内外。美食节期间举行的脆肉鲩十大金牌菜评比活动,激发餐饮行业研制出“一鱼百味”,肉质结实、爽脆,味道鲜美的脆肉鲩菜品圈粉无数。
2016年,脆肉鲩美食文化节美食评比现场(来源:“小榄发布”编辑部)
2020年,小榄镇脆肉鲩美食文化节现场(来源:“小榄发布”编辑部)
2022年,脆肉鲩美食文化节十大金牌菜评比活动(来源:“小榄发布”编辑部)
当前,小榄镇重点推进脆肉鲩省级现代产业园建设,打造数字渔业发展新模式,做大做强做优脆肉鲩产业,建设脆肉鲩总部经济,辐射带动关联水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脆肉鲩精深加工水平,强化脆肉鲩预制菜科研力度,延伸脆肉鲩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脆肉鲩产业转型升级。
脆肉鲩,从“中国脆肉鲩之乡”中山市小榄镇,游向世界,游出一条富民兴村路。
文:蔡婉婷、邱柏霞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小榄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