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
于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是广州最“年轻”的行政区
但看似“新人”的南沙
实则历史悠久
拥有8个先秦遗址
其中
以鹿颈遗址和合成遗址两处
面积较大
包含物和文化内涵丰富
鹿颈遗址
2001年3月,在现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鹿颈村西南部,出土了完整的商代人骨架1具、随葬陶器4件,这是广州首次出土三千多年前的完整人骨架。骨架长1.65米,男性,生前身高约1.70米,寿命在45岁左右,被学术界命名为“南沙人”。 此次考古发现,提供了复原3000—4000年前“广州人”形象,了解和研究其社会生活面貌及所处自然生态环境、辨别人种归属的翔实资料,意义重大。 “南沙人”骨骸及复原头像(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除了“南沙人”外,鹿颈遗址还是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发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包含物及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先秦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时期、唐宋时期、明清4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墓葬、灰坑、灰沟、活动面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兽骨等遗物。 鹿颈村遗址(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鹿颈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将南沙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更新至距今4000年前后,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南沙人的生活面貌和地理环境:石料丰富,动植物种类多样,人们穿着用树皮纤维做成的衣服,使用着纹路精美多样的陶器和便于农耕渔猎的工具。 出土的商周陶罐(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鹿颈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环珠江口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考古编年、社会历史进程和文化面貌,以及生态环境、动植物分布和物种构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合成遗迹
2022年8—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南沙区南沙街道合成村发现先秦时期文化遗址,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遗迹408处,其中商时期堆积1处、灰坑103处、柱洞300个、墓葬3座、沟1条,出土重要文物标本172件。遗址包含商时期、西周时期、唐宋、明清4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其中商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
合成村先秦时期文化遗址(来源: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堆积状态判断,这处遗址可能是聚落的生产生活场所。出土陶器中,可辨识的器型有大口尊、圜底罐等,石器有双肩石斧、石锛、石环、砺石、石砧、石锤等。 陶罐、陶环、石锛(来源: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该遗址是南沙区继鹿颈遗址之后发掘的又一包含物和文化内涵丰富的先秦遗址,进一步揭示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