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千帆竞发
在博贺港
满载着瓷器、丝绸、茶叶等
中华物产的帆船
徐徐驶出,出海远航
在电城
神电卫历两朝三百余年
抵御海盗、倭寇的侵扰
守护家园,守护繁荣
让我们翻开志书
寻找茂名的海丝记忆
感受那时的繁荣与守护
博贺千帆竞发(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茂名》) 茂名滨海新区博贺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镇,早在南梁朝时,高凉就已开辟海上航路,与广州、海南岛以及北部湾地区、东南亚各地来往通商。博贺港作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古港”。 唐代时,博贺、电城两地已能制造供远航用的铜铁木结构船。唐宋时期,粤西地区海上航运贸易发达,通过海外贸易,引进了象牙、犀角、翡翠、珠玑、玳瑁、香料等物品。电白海盐贸易发达,北宋以后, 已成为中国海盐的重要产区;同时,电白海上渔业发展迅猛,尤以博贺渔村最为繁荣。宋元时期,博贺沿海及附近地区是中国的主要造船地区,当地制作的“高州船”(产地在博贺、电城沿海)与“广东(广州)船”“潮州船”“海南船”被称为岭南古代四大船。 《电白县志•卷一》关于航运繁茂的记载(来源:茂名市地方志办) 明代初年,倭患不断。为了加强海上航运与贸易,明正统五年(1440年),神电卫都指挥使张演奏请朝廷在博贺镇设置备倭官,整顿海防,抵御倭寇。明末海禁取消后,博贺等地逐渐成为我国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根据《电白县志》记载,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暹罗、占城、爪哇、勃尼、佛朗机等诸国商人曾一度在电白港进行“市舶贸易”。广州市舶提举司于正德年间迁到电白。电白的博贺港、莲头港成为外国商舟客旅汇聚之地。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博贺镇的海洋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民间的冼夫人文化信俗、航海祈福信俗等流传至今,彰显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辉煌。2017年,茂名滨海新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入选“广东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 博贺湾大桥(摄影:闵灿) 经过多年建设,博贺渔港已成为国家级中心渔港,是广东省三大渔港之一,渔港面积、码头长度、渔船数量、单船马力、渔业产量、渔业生产总值、卸港量七项重要指标居广东省第一,先后荣获“广东省最大渔港”“国家一级群众性渔港”“国家二级口岸”“广东对台贸易点”等称号。 博贺渔港黄昏(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茂名》) 茂名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开港(摄影:丘立贺) 神电卫城,位于今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是明代广东防御海盗、倭寇侵扰的海防要塞之一。 城池图(来源:《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光绪电白县志•卷一》) 神电卫是古代驻军,根据《电白县志》记载,初置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销,前后经历了两个朝代,共334年,是电白驻军中时间最长、级别最高、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支军队。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防御海盗、倭寇侵扰,朝廷在电白县(其时县治在高州长坡)下保宁乡白石坡建神电卫城。 初时,神电卫城是一座结构简陋、功能不多的城池,仅作为当地扎营驻兵之用。由于有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该城逐步成为南方海防重镇,直至成为明朝的重要卫城之一。 成化三年(1467年),电白县治迁来神电卫城。从此卫、县同驻一城。 神电卫城在明朝卫城体系中举足轻重,后成为当时高州、宁州(吴川)、双鱼(阳江)、信宜、阳春等守御千户所的军事指挥中心,并在沿海的莲头、鸡笼山、博贺建有炮台,置大炮12门。在高峰期当地驻军达7900人,即使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神电卫仍然有守城兵员600多人,包括马战兵61名、步战兵132名、守兵431名、战马61匹、 军官坐骑20匹。清雍正三年(1725年),全国撤除卫、所机构,神电卫原辖官、兵划归附近州、县统率。 海防图(来源:《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光绪电白县志•卷一》) 如今,电城十字街口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文昌阁(又名钟鼓楼)。根据《电白县志》记载,明天启七年(1627年)文昌阁于钟鼓楼原址修建。因楼上装有铁钟、大鼓,它被人们称为钟鼓楼。 这是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三层城楼式建筑,占地面积340平方米,通高13.1米。下层长22.3米,宽15.2米,高6.6米,为石砖砌拱,筑土而成,人可通行。二层为砖木灰沙结构,长22米,宽14.9米,高3.1米。三层为木料结构,木柱、木墙,栋梁雕刻花饰。城台上两层楼阁高耸,悬山顶,灰雕脊,重檐斗拱,红墙灰瓦,典型雅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电城镇钟鼓楼(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茂名》) 向海而生,是一种探索的勇气,一种开放的胆魄,一种通达的梦想。 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是渔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商人跨海营生的大商道。世界史上,恐怕再没有一条航路,像海上丝绸之路那样,用千年丈量时光,用万里丈量跨度,历久弥新。 循着海上丝绸之路在志书中留下的印迹,我们得以印证,那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代,给茂名留下深厚人文底蕴。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资料来源:《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电白县志》、微信公众号“茂名史志”、《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