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上溯数千年
揭阳,这座两千年的古城
亦是满城茶香
客家擂茶 对于茶,客家人有自己的理解。揭西客家擂茶就是揭西客家人的挚爱。它制作简单,只需一个“牙钵”和一根用油茶树或山苍树等木材制成的“擂棒”。把茶叶、芝麻、花生仁、香菜等放进“牙钵”里,以均匀的力道不断研磨。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芝麻花生中的油脂在研磨中紧密结合,茶叶的清苦中和了芝麻花生的醇厚,交融成香醇细腻的风味。研成浆状后加少许盐,冲入开水,香气随之爆发,一碗细腻清香的客家擂茶就成了。 研磨(来源: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 揭西擂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经客家人巧手创造的擂茶,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品种繁多,有净茶、菜茶、饭茶、米骨茶、烳米茶、米呈茶……用到的配料包括时令青菜、豆类、米饭等。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效,暑热炎炎没有胃口,来一碗清香解渴的擂茶;数九寒冬手脚冰凉,来一碗暖手暖胃的擂茶。 一缕擂茶香浸润了揭西客家人的生活,不管是婚嫁寿诞、乔迁新居,还是亲朋聚会、邻里串门,热情好客的揭西客家人都要请吃擂茶。擂茶的独特风味,穿越时光,在一代代人的反复研磨间,历久弥新。 擂茶(摄影:李维照) 工夫茶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的意思。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由此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汕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 工夫茶在揭阳历史悠久,北宋时苏轼在《与子野书》中写道:“寄惠建茗数品,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惭悚!”子野即吴复古,海阳县蓬州(今揭阳市区砲台镇)人,与苏轼为至交。可见宋代揭阳至少在一定范围中已有饮茶习俗。清代,工夫茶已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传统工夫茶席(摄影:郑楚藩) 揭阳工夫茶的工夫重在烹茶,经发展沿革,形成了严格的工夫茶程序,烹茶程序称为八步法:纳茶、候汤、冲泡、刮沫、淋罐、烫杯、洗杯、筛点。首先是泥炉起火,砂铫掏水,煽炉洁器,开水热罐;接着是倾茶素纸,分别粗细,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其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然后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烧盅热罐”后再洒茶。洒茶时有两句口诀,叫 “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品茶时,各人趁热端起,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饮完之后,再闻闻杯底,领略其余香,品评其气味。 纳茶 (摄影:郑楚藩) 淋罐 (摄影:郑楚藩) 筛茶 (摄影:郑楚藩) 奉茶 (摄影:郑楚藩) 工夫茶体现“和、爱、精、洁、思”的特性,具有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社会家庭文化价值、健身益智价值,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客交汇之地的揭阳 孕育了各有风味的饮茶之法 揭阳人的快乐大概就是 左手一碗擂茶,右手一杯工夫茶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