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梅岭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
韶关历代名人也多与梅岭有关
《梅岭三章》是“元帅诗人”陈毅
1936年在韶关南雄梅岭留下的诗作
表现了粤赣边三年游击战的艰难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就讲一讲
不一样的“梅岭三章”
梅岭,又称庾岭、大庾岭,古称塞上(塞上岭、塞岭)、台岭(台岭山)、东峤(东峤山),居五岭最东,为五岭之首。 清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大庾岭(来源:《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梅岭的风貌,从其得名的来由可以窥见一二。 一种说法认为,梅岭是因为岭上有许多梅树而得名。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南朝刘宋时的《南康记》。据清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引白居易《白氏六帖》记载,梅岭的梅花十分有趣,南面的梅白,北面的梅红,南面南雄的白梅凋零了,北面大余的红梅才开始绽放。好似映射了五岭之隔不仅造就了岭南与岭北气候差异,还造就了与中原文化迥异而精彩纷呈的岭南文化。 另一种说法认为,梅岭是因为梅鋗而得名。梅鋗是秦末历史人物,番君吴芮的将领,事迹最早来源于《史记》。屈大均等人认为梅鋗是越王子孙,率众至台岭安家,筑城浈水之上,谓之梅将军城,台岭也就称梅岭。梅岭之名“以梅鋗始也”的说法也在粤赣方志中广泛运用。至今南雄珠玑镇中站村还存有相传为梅鋗城的遗址。 梅岭赏梅(来源: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说到梅岭,就一定绕不开张九龄。 秦汉以降,梅岭成为岭南融入中原的五条通道之一,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开化,一众知名的文人、政客从这里走来,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谥号文献,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有《曲江集》存世,被后世誉为“自古南天第一人”。 南粤雄关(来源: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告病归乡时经过大庾岭,见路人因崎岖狭窄的山道而苦不堪言,便上奏唐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玄宗同意后,张九龄亲往大庾岭,“缘磴道,披灌丛”,履险攀岩,巧妙设计路线方案避开险峻之地。当时正是农闲季节,附近农民踊跃参加道路的修建,工程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平坦可以并行五辆马车的大道。 梅关古道(来源: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大庾岭路开凿后,成为沟通岭南岭北的主要交通孔道,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繁荣发展,大庾岭路商贸活动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的繁盛,使广东的港口和中原交通得到便利。 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利在千秋,明代邱浚评价道:“公之功于是为大!” 岭南第一关(来源: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大庾岭路举足轻重,历朝多次维修。 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西提刑蔡挺建筑关楼,立石“梅关”,大庾岭路成为梅关古道。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南安知府张弼重修梅关,冠名为“岭南第一关”并书匾。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南雄知府蒋杰重修梅关楼,并立匾题刻,北面额名“南粤雄关”,南面额名“岭南第一关”。 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在关楼北面立“梅岭”石碑。 梅岭的梅也历经多次种植,大体形成了北红南白南谢北开的面貌,“庾岭寒梅”也成为南雄六景之一。 2013年3月,南粤雄关与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岭是交通要道,梅花为花中君子,美好的寓意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从南朝元嘉九年(432年)谢灵运的《岭表赋》开始,历朝题咏不歇: 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张九龄: “为我更南飞,因书至梅岭。” 杜甫: “短日行梅岭,寒山落桂林。” 白居易: “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 李商隐: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苏轼: “小寒初度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杨万里: “一来梅岭外,三见木绵花。” …… 除去诗歌题咏,梅岭的故事也不少。有禅宗六祖惠能智退追兵、北伐战争三过梅岭、解放军游击队梅关会师等等。如今最为家喻户晓的,应当要数陈毅与《梅岭三章》了。
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以粤赣边的油山为中心,在项英、陈毅等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天,是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最艰难、最危险的日子,面对国民党军的残酷“清剿”,陈毅被迫辗转隐蔽在梅岭之中,在极度困窘之时,他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今天的梅岭南、北都立有《梅岭三章》诗碑。 《梅岭三章》诗碑(来源: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梅岭花谢花开 承载着历史文明 传承着红色基因 已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 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史教育基地 续写着梅岭新的篇章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