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现存较好的客家民居代表性建筑以“九厅十八井”结构为主,有灰寨镇乐善处、良田乡允庄楼、五经富镇三近轩私塾、五云镇彭如干按察第等,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铭刻了揭西客家人的悠远历史。
什么是“九厅十八井”?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三种典型代表(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之一,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 九厅即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天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九和十八,只是表示数量多的虚指,不是必定有九个厅十八个天井。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 允庄楼 允庄楼,位于良田乡龙岭村,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含门埕),坐东偏北向西偏南。允庄楼共有9个厅、18个天井,俗称“九厅十八井”。以中间三进厅为中轴线,两侧设“彭城门第”“禄阁家风”2个旁门,左右以“景星门”“庆云门”引领的侧向建筑群向前伸出2间之长,形如拱卫。在建筑上对称与不对称并存,消除了简单对称带来的整体单调划一感。 2011年,允庄楼被列为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 允庄楼(许少波 摄) 岐凤围 岐凤围,位于五经富镇第七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主体为天南武城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宗祠前左右为前后门楼,前门楼书“岐凤围”,落款时间为乾隆三十九年,后门楼书“朝阳”。宗祠阔3间,深3进,宗祠前为反照壁,前左侧建有水井。宗祠两侧灰巷及寨围屋通道皆以鹅卵石铺路,路中为大石,小石置两侧,整齐有序。围内房间共99间,布局疏密有致,自成一格。 岐凤围(黄烁志 摄) 三近轩私塾 三近轩私塾,位于五经富镇第七村,始建于清朝,2005年重修,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三近轩门坐东南向西北,五经山房门和主座三厅坐西南向东北,阔七间二进,硬山顶土木结构。以五经山房为正厅、三近轩门为旁厅,三近轩门为前门、五经山房门为后门,各门至中厅需经二道天井门,其厅三厅相连,以中厅最大,后厅收缩居中,前厅前有天井,后厅两侧有天井,主体两侧和包屋之间有天井,总共有9个厅、18个天井,当地人称为“九厅十八井”。 三近轩(黄烁志 摄) 三近轩私塾旧时为第七村石印村曾氏子弟办学之所,至抗战胜利后才停止,现为石印村村委会办公地及全村重大活动时集会场所。 乐善处 乐善处,位于灰寨镇新宫林村,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硬山顶土木结构,融入了苏州园林、潮汕传统民居、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中间为3座祠堂宅第,面阔7间三进。两侧宅第皆面阔3间三进,宅第与乐善处之间有小花巷,三座合称三壁联,总面阔61米,三进深34米。乐善处后有继善堂、承善堂,两侧各有三巷共六巷,前后有三街。 乐善处民居(许少波 摄) 乐善处主体为九厅十八天井格局,周围房屋汇聚乐善处,又称百鸟朝凤。前侧一线串七门,自东向西,沿着一条中轴线,连串七门(五个为门楼、两个为圆门),五个门楼分别名为“维新门”“绍龙门”“绍辉门”“联芳门”“文蔚门”。 绍龙门、联芳门外,各有2纵行从厝民居,这便是潮汕传统民居所说的“驷马拖车”。当地传言,乐善处主体四角有4座更楼,现只存前两侧角2座更楼。乐善处整个布局,当地人概括为:“驷马拖车,三街六巷;四面更楼,三壁联珠;九厅十八井,门楼排一行”。 2015年,乐善处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绍龙门(许少波 摄)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揭西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揭西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