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堪称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代表《六祖坛经》更是唯一一部称“经”的中国佛教经典。广东韶关南华禅寺,六祖惠能在此弘法37年,为禅宗的传承和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禅宗祖庭”。
南华禅寺曹溪门(来源:韶关市曲江区史志办公室)
南华禅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6公里、广韶公路北侧,北依象鼻山(南华寺初建于宝林山,后移建象鼻山下),南临曹溪水(马坝河)。寺内外古树参天,浓荫蔽日,一派肃穆气象。据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游北江,至曹溪(马坝河)水口处,“掬水饮之,香味异常,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异,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乃溯流穷源至此,四顾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也。”遂建议地方官奏请武帝建寺。天监三年(504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额“宝林寺”。唐仪凤二年(677年)始,中国佛教南派禅宗创始人六祖惠能来宝林及大鉴寺说法37载,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故南华禅寺素有南禅祖庭之称,还与嵩山少林寺并称为禅宗祖庭,在东南亚佛教国家有重要影响。
南华禅寺宝林道场(摄影:罗炳荣)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特遣中书舍人吴存颖持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赐惠能。唐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又赐宝钵、磨衲袈裟等物,并将寺名赐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707年)再改法泉寺。此时期有所属寺院13所,僧人千余,为历史最盛时期。宋开宝元年(968年),太祖赐额改称南华禅寺,沿称至今。
南华禅寺历经劫难无数。隋末曾毁于火灾,六祖得法南归至此,得乡人陈亚仙拱献祖地、无尽藏主持重建寺宇。宋初南汉兵焚烧殿宇过半,于开宝元年重建殿堂,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重建寺塔。元末又遭兵燹,明永乐、成化、正德、嘉靖间均作局部恢复、修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始,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师呕心沥血近十年,重建祖庭,史称德清中兴。清康熙六年(1667年),平南王尚可喜又行重修。至于小修缮,则历代无数。
南华禅寺大雄宝殿(摄影:罗炳荣)
民国11年(1922年),孙中山先生北伐驻韶期间亦曾捐资,以作修缮费用。民国23年由高僧虚云大师亲自募化和主持,移位重建南华寺。民国28年初具规模,民国32年全面竣工,共建造殿堂房宇楼阁243楹,塑造佛像670尊。今除灵照塔仍为明代建筑、六祖殿尚保存部分明代建筑,其余建筑皆为虚云大师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修缮,1980年寺宇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包括全堂佛像装金、五百罗汉及二十四诸天上彩、损坏的佛像重塑。
南华禅寺灵照塔(摄影:罗炳荣)
寺内珍藏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如六祖惠能真身,唐武则天赐六祖的金绣千佛袈裟和圣旨,元仁宗八思巴文圣旨,明英宗金书“大藏”经圣旨,宋代灵照塔,清代千佛铁塔,元朝千人锅、木雕罗汉,南汉大宝七年(964年)所铸千斤铜钟;还有柳宗元、苏轼等唐宋名人碑铭。
唐刺绣千佛袈裟(来源:韶关市曲江区博物馆)
唐六祖惠能真身(来源:韶关市曲江区博物馆)
唐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赐圣旨(来源:韶关市曲江区博物馆)
元八思巴文圣旨(来源:韶关市曲江区博物馆)
元至正铁铸千人锅(来源:韶关市曲江区博物馆)
南汉大宝七年铜钟(来源:韶关市曲江区博物馆)
寺后有伏虎亭、九龙泉等胜迹,最著名的则是9棵有五百多年树龄的水松,树围逾3米,高逾40米,树干挺拔,直耸云霄。南华禅寺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于2017年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南华禅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位置,1500多年来,南华禅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而著称于世。惠能,又称慧能,于公元662年前往湖北黄梅,拜谒五祖弘忍,并以“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深得五祖喜欢,后更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语而成为禅宗第六代衣钵继承人。
惠能作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彻底主观唯心主义者而名扬千古,他一切皆空的思想和净心、顿悟教旨,抛弃了六朝以来的繁琐不堪的天竺法,创立了含有玄学特色的、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中国化佛教。其显著特色在于:
一是佛学认识论上的创新,即“一悟即至佛地”;
二是佛性论的新主张,即提出了“即心即佛”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命题;
三是简化宗教教义及仪式,主张不要念佛四坐禅甚至不必出家,只要随时随地修行用功,即可顿悟成佛;
四是禅学中国化,使禅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玄学的特色。
南华禅寺藏经阁(摄影:罗炳荣)
六祖惠能弘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其中弟子法海将他记录的六祖的禅学思想精华进行整理,形成《六祖法宝坛经》;弟子神会冒险北游两京宣扬顿教,“荡其渐修之道”“所以言天下禅道者,骨以曹溪为口实矣”。惠能所创禅学传播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由印度佛学向宋明理学过渡的津梁,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临济更远播欧美。
2011年,南华禅寺曹溪讲坛开讲,佛教界高僧云集弘法。2012年,南华禅寺圆满举办纪念六祖惠能涅槃1300周年活动。2015年,南华禅寺曹溪讲坛举办“2015年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首次举办两岸三地、三大语系大德法师同台讲经的活动,对促进禅宗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轼三进南华寺
宋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由颍州被贬英州,沿江而下由曲江乌石濛浬上岸,直奔南华寺,和住持辩老和尚“语终日”,停留了一两天。宋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登基,苏轼遇赦北还,二进南华寺,主持明老和尚一见如故,热情款待。元符三年十二月,接明老信后得知好友苏伯固已到南华寺等了他几天,即从英州赶来,第三次进南华寺。苏轼对南华寺有深厚感情,写下不少文章诗作,现存有:《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书柳子厚大鉴禅师碑后》《苏程庵碑记铭并序》、《锡泉铭并序》《南华长老题名记》《与南华辩老十三札》《南华寺六祖功德疏》《论六祖坛经》等23篇文章与两首诗作。
《曹溪通志》的编纂
《曹溪通志》是南华禅寺寺志,始编于明代嘉靖年间,初编时名为《南华志》,后更名为《曹溪志》。明代天启年间,憨山大师重新修订《曹溪志》,并将其再次更名为《曹溪通志》。由此,千年古刹南华寺寺志以《曹溪通志》名承续流传。清康熙、道光年间,曾先后两度重修。2000年9月,第一版《新编曹溪通志》正式出版,分上下卷,上卷为清康熙再印本,下卷为新编,下限迄于1999年9月。2022年,第二版新编《曹溪通志》出版发行,下限年至2015年,分上下册,计山川形胜、历史沿革、南华重光、道脉源流、兴复硕匠、祖庭椽栋、清规典职、弘化行实、文物典藏、艺文词翰十卷,志前列凡例、后附大事年表。
曹溪通志(2022版)(来源: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曲江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