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麒麟是来自民间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多流传于广东地区,常在一些特殊节日中表演,有祈福致庆的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下深圳市大船坑舞麒麟和坂田永胜堂舞麒麟的魅力!
大船坑舞麒麟
大船坑舞麒麟是大船坑客家人常用于节庆活动表演的传统舞蹈,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传承二十二代,有400余年的历史。相传,大船坑居民的先祖来自河南乌衣巷,后经福建迁入广东,先辈们号召族人舞麒麟习武,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壮大族群。又因民间传说舞麒麟能避邪祈丰,惩恶扬善,故代代相传。大船坑舞麒麟主要流传于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大船坑、水围、浪口一带。2011年,大船坑舞麒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深圳麒麟文化节落户大浪。同年,大船坑麒麟博物馆落成。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大船坑舞麒麟基本套路共有八段,分别为:拜前堂、走大围、双麟会、采青、游花园、打瞌睡、走大围、三拜。其中“采青”是最重要的表演环节。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在尾部,配合默契,把麒麟的喜、乐、祥、和、凝、惊、醉、睡、威、猛、灵、动等各种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表演时长约半个小时。
双麒麟出场互拜(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舞麒麟后面还有“打功夫”(武术表演)环节。先是拳术,有“拳打四方”“饿虎擒狼”“龙头凤尾”“观音坐莲”“鲤鱼戏水”“猴子偷桃”“海底捞月”“扫堂腿”“仙女散花”“美人照镜”等,共十套。然后是单双人持械表演,有棍桩、沙刃、凳桩、铁叉对尖、白手对双刃、猴棍、光钯对内尖、二棍、拳伞、单钯、长棍等,共十一套。
长棍表演(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用的麒麟道具长约六米,披红挂绿,鲜艳夺目。表演时的伴奏乐器有鼓、铜锣、铜钹和唢呐,演奏以《三齐头》曲牌为主,悠扬的乐曲与麒麟舞蹈紧密配合,相得益彰。
师徒间的“舞技”传承(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与龙、凤、龟并称“四灵”,是太平、吉祥的象征。明清时期,麒麟文化逐渐演变为麒麟舞,在广东一带流行较广。大船坑舞麒麟比较全面、完整地继承了先辈舞麒麟的套路和表演技法,在深圳地方传统舞蹈中具有代表性,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有一定影响。
大船坑村位于深圳市中北部,地处大浪河畔(即今观澜河上游),隶属于龙华区大浪街道。为客家人聚居地区。村民主要由谢、曾、郑、罗四姓构成,均为客家人。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是独具坂田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传承了十一代。它的命名寓意“麒麟永远胜利”,由深圳市龙岗区坂田永胜堂麒麟队创始人熬头四(花名)于1840年所创编,主要在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等地流传。2011年,坂田永胜堂舞麒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表演(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的传统表演包括舞麒麟和武术表演,表演时间约一小时。舞麒麟由两人配合完成,两人各持麒麟头、尾,并穿戴于身,表演绕场基本动作和十个套路动作。套路动作有麒麟出洞、嚼脚、弄麒麟尾、打瞌睡、摆青、踢青、采青、水仙花、十字清、鹩花园、麒麟翻王等。主要是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并融合武术基本步伐,以及伏、卧、弯、腾、跃、跳等动作来表演。武术套路表演则有护卫麒麟形象的寓意,包括拳术、大刀、棍、铁钗、内针、对打等。
教授武术表演(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的伴奏也颇有讲究,由锣、鼓、钹、滴鼓、唢呐演奏,称为五架头。唢呐为开始的信号,一声钹响,麒麟伴着鼓声出场,开始舞动。表演过程中,每个环节、动作的变换,都是以乐器的节律变化为引导。武术表演也是在锣、鼓等的伴奏下进行。
伴奏乐器(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按照习俗,新制作好的麒麟道具,要用红纸或红布蒙着双眼,待“开光”后方能舞动。红布或红纸须由德高望重的麒麟队老者揭去,并用鸡血点睛、耳朵、舌头,然后从头一直滑到尾巴,再折下一片荔枝叶衔于麒麟口中,这叫做“开光见青”,是吉祥的象征。麒麟队如在路上遇到其它的麒麟表演队伍,为表示礼貌一定要将麒麟头按低,若是举高不按低麒麟头,则表示无礼、不尊重。在坂田当地,常以舞麒麟的形式传递客家节日的喜庆气氛。
麒麟开光(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坂田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东北部,曾用名“泮田”。村落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张姓夫妇从东莞凤岗上村迁居到此,立围建村而形成。世居村民为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村中现存宗祠有2座。
(图片来源于深圳市麒麟博物馆)
编辑:省地方志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乡村非遗》编写组
制作:方梓豪、林洁青、林心湉、杨炯等
图文资料主要来源于深圳市史志办公室;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