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深风清,古道寻踪。在中山“市肺”五桂山境内,有一段岐澳古道遗迹,沿线散布着云迳寺遗址、桂峰茶亭遗址、许真君格言石碑等近10处历史遗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岐澳古道曾是连接石岐与澳门的通道,是兴盛一时的贸易通道和官道,见证着粤澳两地的经贸往来、文化相融的历史,它宛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条奔腾动脉,成为香山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被誉为香山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岐澳古道修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岐”指香山县城石岐,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市城区中心石岐;“澳”指濠镜澳,即今澳门。岐澳古道全长70公里,分“东干大道”和“南干大道”两条,其中位于县城南面南干大道是主要通道。它从县城南麓出发,经桂峰茶亭、双合山、石鼓、云迳顶到良都和谷都交界处,转东入石莹桥、大南坑、平湖沙岗、前山寨,直通澳门。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中山市档案馆藏)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中山市档案馆藏) 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西北诸乡,均以航行为捷;东南诸乡,则陆路交通为多。”根据舆地的实际状况,香山县的西北和东南地区还有水路和陆路的分野,西北多走水路,东南多行陆路。《中山市志》所记载的古代香山陆路要道有四条。最早一条是从沙溪、大涌至石岐的“西河石路”,修筑于清康熙年间;另三条修筑于清咸丰年间,分别是从县城东至南朗等地的“东干大道”、县城南通往澳门的“南干大道”,以及位于县城东南面长不过百米的“蚬涌莹石路”。这四条要道,唯有西河石路位于西北,其它三条都在东南。其中,东干大道从香山县城东侧至南朗,途经南朗镇翠亨村,那里是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故乡。南干大道从香山县城南麓通往澳门,途经三乡镇雍陌村,那里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先驱、中国“全面看世界的第一人”、《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的故乡。 岐澳古道上的许真君格言碑(网络图片) 70公里的驿道,是百姓往来石岐、澳门两地谋取生计的重要通道。百姓将瓜果蔬菜等本地农产品担到澳门关闸,再从澳门担回当时紧缺的洋火(火柴)、火水、蜡烛等货物回香山售卖,换回一日的生计。当时行走在岐澳古道是怎样一番境况?《香山县志续编》有路线记载:“自县治南门起,十五里为桂峰茶亭,又十五里为双合山,又十余里为石鼓垯,又十三里曰沙桥,中通一径,上为平迳顶,有云径寺茶亭,良谷二都交界处,由云径寺稍北折而东至石莹桥,又二里至大南坑,又二里蚺蛇塘汛,又南行里余至驰马坡,三里许至平湖沙冈,又五十里至前山寨,又十余里至莲花迳沙堤,又六七里至澳门。” 近代香山学者郑彼岸的诗作《走翠微》与此路径相呼应,亦道出了行走于古驿道谋生的艰辛: 《走翠微》一诗运用石岐方言而作,文辞浅白,通俗易懂。“翠微”,指如今的珠海。当年从香山县城经岐澳古道前往澳门,珠海是必经之路。《走翠微》一诗便讲述一位年仅15岁女孩徐慧侠,经由岐澳古道往来于石岐濠头与珠海进行货物买卖谋生的故事。 郑彼岸(资料图片) 斑驳的古驿道,烙印着中山近代群英开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的足迹。一代代华侨沿着这条南粤古道远赴重洋,把瓷器、茶叶和丝绸带出去,把西方物产、思想文化带进来。民国初年,香山邑人郑芷湘等发起开辟岐关车路。1936年,岐关车路全线通车,总长99公里。岐澳古道逐渐退出道路交通的历史舞台,湮没于岁月中。 直至近年,岐澳古道作为南粤古驿道示范路段,不断得到修复和活化利用。岐澳古道逐步解开神秘的历史面纱,在中山市打造“古道+红道+绿道”的立体旅游线路格局中日渐成为了市民休闲寻踪的“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