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1925年),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彪炳史册的一页。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15日,孙中山故乡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作纪念。
孙中山笃学修身,中西并蓄,一生推崇天下为公、平等、博爱的精神。他躬身垂范,形成了博爱廉治的良好家风。
孙中山
孙中山父亲孙达成(1813-1888)
孙中山的母亲杨氏(1828-1910)
1901年,孙中山与家人在檀香山合影,中坐者为孙中山母亲杨氏
孙中山长兄孙眉(1854-1915),1871年赴檀香山谋生。他艰苦创业,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茂宜岛首富,被称为“茂宜王”。孙眉定期汇银回乡,奉养父母及弟妹,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后加入同盟会,不惜倾尽家财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
孙中山(左二)在香港常与友人杨鹤龄(左一)、陈少白(左三)、尢列(左四)相聚抨击时弊,抒发救国抱负,人称“四大寇”。
齐家善教 家风代传
齐家是廉之基,齐家始能治国。对子女及家人,孙中山善教有方,使他们皆能自立自强,并注重教导他们不能以权谋私,养成廉洁无私的孙氏家风。
1910年4月,孙母杨氏病重。4月26日,孙中山致信长兄孙眉的儿子孙昌,命他立刻返香港侍奉祖母
1910年,孙中山与儿子孙科在檀香山合影
孙中山常督导儿子孙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918年7月26日,孙中山致孙科家书,叮嘱他“有暇当从事于译书、读书,或从事于实地考察种种学问,切勿空过时光,盖出学堂之后乃为求学之始”
1910年12月20日,孙中山抵达埃及时写给女儿孙娫、孙婉的信,字里行间透露出其对家人的思念
1912年,孙中山与女儿孙娫、孙婉在船上合影
1912年5月27日,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回到翠亨村省亲,与亲属等在旧居前合影
1913年6月25日,孙娫病逝,孙中山闻耗悲痛不已。1914年10月,孙娫旧友伍平一欲往澳门孙娫墓凭吊。图为孙中山给伍平一的复函,告知可由孙昌带往便可,别让家中知道,“盖不欲再伤其母之心”
孙中山办事公正,主张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反对铺张浪费和腐败。他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事事以人民利益为重,决不谋私利,自称为“人民的公仆”。其中,孙中山婉拒其兄孙眉出任广东都督一事更成为千古美谈。
1912年初,正当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由于广东都督缺位,广东各界推举孙中山兄长孙眉出任广东都督。孙眉早期加入兴中会,倾家荡产地支持孙中山革命,还积极为革命筹款。但这一提议却被孙中山婉拒。1912年2月,孙中山复电广东各界指出:“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于政治,一登舞台,人易欺以其方,粤都任重,才浅肆应,决非所宜。”同时致电孙眉说:“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为政治非兄所熟习。兄质直过人,一入政界,将有相欺以其方者……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当此大任。”最后,孙眉接受孙中山建议,没有当广东都督。
孙中山劝兄长孙眉勿任都督的电文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
孙科夫妇与儿子治平、治强合影于香港。治平、治强名字皆为孙中山所取,寓意“国治民安、天下太平、国家富强”
孙中山给同盟会檀香山支部长杨广达的“博爱”题词
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偕宋庆龄访问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期间孙中山发表演说,勉励学生“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孙中山立下三份遗嘱:《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其中,《家事遗嘱》曰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家族后裔遵从“齐家善教,博爱廉治”的家训,他的亲属与后裔秉承其志,爱国爱乡,关怀桑梓建设。
1931年,孙科在故乡翠亨村主持兴建总理故乡纪念学校(今称中山纪念中学)。孙科与妹夫戴恩赛曾先后任该校校长
2010年,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出任亚运会火炬传递中山站火炬手
文章资料参考:《齐贤修身 传承好家风——中山市家风家训文化读本》
图片来源:中山市档案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网站、《孙中山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