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美食
梅州被誉为“客都”,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明清时期客家人向海外播迁的中心。客家人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在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当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客家美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舌尖上的梅州,领略客家美食的独特魅力。
客家酿豆腐
酿豆腐还可用生菜包着吃(摄影:李小龙)
相传两个客家结拜兄弟,在饭店吃饭时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豆腐。后来,聪明的老板想出了两全其美的方法,制作出了既有猪肉,又有豆腐的酿豆腐。
酿豆腐是客家人的一道特色美食。选盐卤水制作的大块豆腐,切块后对角破开,将馅料塞入对角斜面处即可。酿豆腐有很多做法,可煎、炸、红焖、煲汤等,味道鲜美可口,不肥不腻。客家人制作酿豆腐的馅料非常讲究,必须选用鲮鱼碎肉及少量薯粉制成,有的人家还会添加鱿鱼丝、咸鱼等。成功的酿豆腐烹调后不会出现肉馅和豆腐“分家”的情况。
百侯薄饼
百侯薄饼(来源:百侯镇政府)
百侯薄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锦囊藏宝”之称。相传它是清雍正年间,“一腹三翰林”之一杨缵绪在任陕西按察使时带回家乡百侯的四种小吃点心(薄饼、绿豆粄、乌豆羹、蕨粉粄)之一。所说当年杨按察使回家为母亲祝寿,带家厨回百侯摆寿宴,其中有一道点心“薄饼”为其母所钟爱。为了让母亲以后能吃到“薄饼”,杨将家厨留下,并把此手艺传给当地人。薄饼经过多年的改进、提高,演变成今天风味独特、广受欢迎的客家小吃——百侯薄饼。
百侯薄饼以面粉制作成饼皮,将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和少许盐,用力揉搓至软韧黏结,用手抓起一团,快速地揸在用炉火加热的专用平底锅上,烤熟时饼薄如纸,即夹起放在盘里。馅料一般以靓肉丝、豆腐干、蒜白、香菇、虾仁、鱿鱼丝等为原料,再加上适量的食用油和酱油焖至熟透,将馅料包进刚夹起的饼皮里扎好,再加上胡椒粉或辣酱等佐料,即可食用,其味鲜美,令人回味。2014年8月,百侯薄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百侯薄饼制作(来源:百侯镇政府)
平远黄粄
黄粄(摄影:刘胜玉)
平远黄粄是梅州市平远县泗水镇梅畲村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当地有“不打黄粄不过年”的说法,每逢春节平远人都会用特有的禾米制作黄粄,以庆祝一年的丰收。黄粄的食法很多,可酿、煎、蒸、煮、炒,还可将它切片晒干,夏天用来煲咸蛋或煲糖水,清凉解暑。蒸软的黄粄片,蘸上当地人自制的酱汁,风味独具一格。黄粄切成小粄条,将冬菇、瘦肉、冬笋、蒜苗分别切丝,配上爆香后的鱿鱼丝,混合炒成香气诱人的炒黄粄,是远近闻名的岭东美食。2009年,平远黄粄被列入梅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粄制作工序讲究,要上山砍取黄粄树杈(俗称吊桃子树)烧成灰,冷却后用布垫着,上面浇开水过滤制成黄粄灰水。用小布块包裹少许槐花子、黄枝子,放入煲中加水煮沸,再倒进黄粄灰水中,至水色泛黄。一年一熟的禾米浸泡一个晚上后捞起,盛入饭甑蒸1—2小时,将米饭盛在小水缸中,倒进黄粄灰水,用手搅拌均匀,至饭粒呈黄色,随后盛至竹箕上晾干。再将米饭盛至木甑中,在热锅中蒸至冒热气,倒入石臼用木槌碾压捶打成饭团后,取出制成长形粄条。在粄条上涂上山茶油,能使黄粄较长时间保鲜且口味更清香。
捶打黄粄(摄影:李程)
西河老鼠粄
西河老鼠粄(来源:西河镇政府)
西河老鼠粄,因其形状大小似老鼠屎粒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著名作家杜埃品尝后觉得此粄似珍珠,美其名曰珍珠粄。大埔西河民间制作老鼠粄已有100多年历史。2017年1月,西河老鼠粄被列入大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银江金针菜
金针菜菜花(来源:银江镇政府)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簪”,早在汉朝,金针菜便被皇家纳为贡品。大埔县银江镇的土质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这里独特的土壤和清甜的水质种植的金针菜向来以色泽金黄、质地柔嫩、久煮不酸、味道鲜美而闻名,被誉为“观为名花、用为良药、食为佳肴”的珍品。
金针菜,又名黄花菜,其全身都是宝,根茎是常规的中药药材,可消肿、退火、利尿。经干燥处理的金针菜叶片是制造书写用纸的材料。花蕾叫金针,以花蕾为菜,称为金针菜或黄花菜;以嫩茎为菜,称为金针笋或碧玉笋。刚采摘的鲜金针菜含有秋水仙碱,不利健康,故而平常人们吃到的多为金针菜干品,经高温烹煮或炒制后食用。金针菜常与黑木耳等相佐,也可与肉、蛋等一起或炖或炒,配搭同烹,其菜肴家常做法丰富多样,炒、蒸、炖、煨、焖、烩、拌……不一而足,风格各异,口感各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