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学宫位于兴宁市(县级市),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向来崇文重教、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兴宁有进士、举人285人,民国时将军90人,在当代有省部级领导31人,解放军将军5人、副师级军警领导70多人,厅司级领导200多人,两院院士5人,大学校长(含党委书记)60多人,博士200多人,教授1000多人。有“百员将军出齐昌,千名教授同故乡”的美谈,更有一桌两院士、一门三及第、一腹四知县、一屋五知县等佳话。
兴宁拥有学宫的历史近八百年,结构之完整、保存之良好,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兴宁人文底蕴之深厚、文化教育之昌盛!
兴宁学宫
兴宁学宫坐落于兴宁城南司前街兴民中学校园内,古称文庙,民国时期称孔庙,是粤东北地区保存完好、结构完整、建筑面积较大的学宫。
兴宁学宫(来源: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兴宁古学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于县治东南,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迁建于旧岭东道地(今兴民中学校址)。学宫占地面积1723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大成殿、尊经阁、东庑、西庑、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是学宫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建筑面积313平方米,殿高12米,纵3横4共12根方石柱直顶瓦梁,殿内悬康熙二十年(1681年)颁的“万世师表”匾额;重檐歇山顶,赭墙黄瓦,金碧辉煌;殿檐斗拱精雕细琢,色彩鲜艳,工艺精美。
“万世师表”牌匾(来源: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值得一提的还有尊经阁。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兴宁知县史懋文改建尊经阁,并广置经籍及诸子百家藏于阁内,以供士子博览。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应史懋文之请撰写了《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记》。清宣统三年(1911年),县令茹欲可用尊经阁楼宇创办该县第一所图书馆。
新学策源地
学宫是封建时期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在科举时代无疑是一地文化的渊薮。兴宁学宫在封建时代,对于推动兴宁文化教育的发展,传播民族文化,教化民众,开启民智等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后,兴宁学宫又成为兴宁新学,乃至梅州地区新学的策源地之一。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萧惠长等先贤在兴宁学宫创办了兴民学堂,爱国志士丘逢甲担任学校首任校长,开创了兴宁新学的先河。清宣统元年(1909),兴宁官立公学堂迁入兴宁学宫。
到了20世纪20年代,兴民中学、县立中学和高级中学三校合一为兴宁一中,学校设在学宫内。其间,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占据兴宁县城后,大成殿便成为周恩来宣传革命真理的讲坛。学宫对研究兴宁近现代教育史和革命史都具有重大价值。
泮池上的状元桥(来源: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一百多年来,以兴宁学宫为校址的兴宁一中、兴民中学,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如民主革命先驱罗翼群、革命家陈坦、张中、邓逸凡、伍晋南;烈士唐震、蓝胜青、陈锦华;历史学家罗香林;科学家李善邦、李敦化;教育家王越、罗雄才;电影艺术家袁文殊;美术家罗清桢;还有后起之秀数理专家柯惠新等知名校友3000多人。
1962年,兴宁学宫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升级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曾作两次较大型的修缮。2007年至2008年,兴宁市再次对学宫进行大规模重修,重修后的兴宁学宫“修旧如旧”,构筑严谨美观,风格庄重典雅,保持了明代学宫的风貌。
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一颗明珠,在兴宁城南散发它的光辉。“雄雄学宫,富丽而迁”,巍巍庄严的古老学府,依旧绵延着这方水土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