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又名湘子桥,是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的古桥,位于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东门外韩江上。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其为“世界上较早的开合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沈志浩摄)
桥上之亭台楼阁(吴淑贤摄)
广济桥“民不能忘”坊(吴淑贤摄)
广济桥鉎牛(吴淑贤摄)
广济桥梭船(吴淑贤摄)
南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知州曾汪“中蟠石洲,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名曰康济桥”。淳熙元年(1174),继任知州常祎重修,浮舟增至106艘,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开启了在桥上修建亭屋的先河。至绍定元年(1228),西桥桥墩增筑至10座。因知州丁允元筑墩最多,西桥又称为“丁侯桥”或“丁公桥”。东桥以绍熙五年(1194)知州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为始。庆元二年(1196),知州陈宏规修东桥,建二洲,称“济川桥”。开禧二年(1206),知州林会增筑五洲,至此东桥共十三洲。开庆元年(1259),知州林光世“造新舟十四,铁缆七十丈”,形成西桥10墩、东桥13墩,中段以铁缆系24舟的梁桥、舟桥结合的开合式格局。
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重修,垒石为墩二十有三,架亭屋百二十有六,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梁,更桥名为广济,“取济百粤之民,其功甚大也”,“广济桥”称谓自此始。州人李龄赞叹“吾潮胜状在于广济一桥”。
明弘治间,广济桥遭台风破坏,此后历任知府 “继修如制”。至嘉靖九年(1530),知府丘其仁立东西二亭,减去浮舟6艘,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缮,铸鉎牛二只“镇桥御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洪水时坠江一只。故潮州民谣有“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潮州也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之民谚,可知广济桥在潮人心中的地位。
清代广济桥图
清代同治七年(1868)的广济桥,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张广济桥照片。
清末民国初的广济桥(陈传忠供)
20世纪20年代的广济桥(陈传忠供)
1958年,因国道建设,将中部浮桥改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乘台式桥梁。广济桥首次可通行汽车。1976年,又拓宽桥面,以利交通往来。
1958年改建后之广济桥(张树人供稿)
1976年扩建后的广济桥全貌(许永光摄)
2003年修复前之广济桥
2003年3月,广济桥修复工程动工,按明代风格修复,桥中部恢复为浮桥,桥墩上建亭台楼阁。2007年9月竣工,再现其梁舟结合、重瓴联阁的华丽风姿,并作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对游客开放。
雾里湘桥(温亿中摄)
光影湘桥(陈楚霖、郑坚摄)
制 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字编辑:林洁珊
版权声明:图片未经版权人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