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侨乡村(来源:梅州旅游)
侨乡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西南部,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是个纯客家古村落,著名的华侨之乡。
侨乡村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1957年,实行并社,寺前自然村、高田自然村、塘肚自然村成立一个高级社,社员90%为侨属,故用“侨乡”二字,称“侨乡高级社”;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侨乡高级社改称“侨乡大队”;1983年恢复区乡村设置,改称侨乡管理区;1987年,恢复村镇建制,侨乡管理区改为侨乡村。
厉害了,原来就是因为华侨多,所以逐渐称作“侨乡村”。
侨乡村村貌(来源:梅县区地方志办)
侨乡村的“崛起”,主要是靠男人出洋打拼,经商攒钱,寄回家乡买田建屋、办公益事业,是名副其实的侨乡。
19世纪末,“男丁十六岁则出洋”成为村里的成规,孩子小时,随母亲在家乡生活,入塾读书识字,到十六岁后由“水客”或亲友带到南洋谋生。如今,村里的华侨已经繁衍数代,分布于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华侨、港澳台同胞,经商致富后,不忘根本,先后在家乡建造围龙屋上百座,村庄因此而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古村落”。
侨乡村的围龙屋依山傍水(来源:梅县区地方志办)
侨乡村现存传统民居94座,宗祠11座,以“围龙屋”最具特色,还有“合杠”至“多杠”的“走马楼”“锁头屋”。2009年,侨乡行政村被广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2年,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古村落(客家传统民居);2014年,被广东省农村工作办公室评为广东省名村。
南华又庐,俗称“田心围”,由旅外华侨潘祥初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历时17年,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匠心独运,造型独特,成为客家民居的典型;有“十厅九井”,大屋左右两侧由八座楼房组成,共118间房;亭台阁楼俱全,雕龙画凤美观幽雅。八座楼自有门户,又互可相通;背后辟有果园,种植有各种岭南佳果;右边设花园,有莲花石山,奇花异草;该屋获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完好,有人居住。
南华又庐(来源:梅县区地方志办)
南华又庐(来源:梅县区地方志办)
潘氏祖屋“出水莲”,始建于明末,清代曾重修;坐西向东,为二堂二横二围屋,总面阔45米,总进深56米,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合瓦屋面,土木石结构;各厅堂瓦面坡度低缓,梁架、鼓形石柱础;左侧设一小门楼,设一外大门、一照壁。该祖屋因形似莲花,又处于低洼沼泽地,故称“出水莲”。
潘氏祖屋“出水莲”(来源:梅县区地方志办)
德馨堂,俗称“麻子园”。始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占地面积436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为两堂四横两围龙屋,共68间房。该屋通廊结构,内外围相通,是传统的典型围龙屋式,亦是充分利用丘陵斜坡地形的成功范例。
德馨堂(来源:梅县区地方志办)
承德堂,俗称“五杠楼”,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合杠式围屋建筑,硬山立面,凹式门楼,别致而又亲切。
承德堂(来源:梅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