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有“三山一水护城廓”之说。如今,城垣只剩下朝东的一面。其北端发自金山,如龙昂首,逶迤而下,至南门同南堤连成一体,似乎蜿蜓不尽,神龙见首不见尾。城根,是垒砌成行的石条,城体,是交错叠砌的青砖,一块块的砖石,俨若一部古城编年史字符。
潮州古城图(清代) 潮州古城墙(吴淑贤摄) 古城墙之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的唐代。草创之初,是夯土城墙。宋代,开始以陶砖易土。至于南宋,终于形成长约5.3公里的城廓,城西疏浚西湖为风景区,城东筑有广济桥,桥东韩山有绵延数里之百窑村。好一座生机勃勃的海滨商城。仅城门有11个之多,可知那时古城商贸、交通已相当发达。明代,是潮州城建又一盛期,以石筑城,清代又加修筑。不过,从宋至清,潮州城垣范围未有太大变易。直至民初,因拆城墙修建马路及其它市政设施,唯保留下滨江一面城墙。今时今日,对着这仅留的一面城墙,你可有兴味琢磨一番那宋砖、明石、清堞。 潮州古城墙(温亿中摄) 古城之兴筑,并非全为了军事。元人之所以修复东城,后人之所以不拆去东城,就为用得着它防洪。清同治十年(1871),韩江洪水居然透过厚实的城墙漫灌入城,船行于街中。事后,潮州总兵方耀下令将东城城基深掘,中间舂筑的贝灰拌泥沙的“龙骨”,城基内外的砌石,用工半年,花银16050多两。“龙骨”弥久益坚,果然自此水泄不入。从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潮扑向古城时,潮州城门下木板,堆沙袋,防兵之城成了挡水之堤。这种“城堤”古迹,在国内据说只剩下9处,以潮州古城为典型,至今仍在发挥城堤之职能。东城四门,以正对着广济桥的广济门(东门)最为雄奇。楼高三层,面阔五间,巍峨壮观,是现存不多的明代城楼。登斯楼也,风和日丽之时可览长桥卧波,笔峰如画,“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的景色。暮春水涨更有一番感受。登巍然不动之高楼,眼前是咆吼奔腾之浊浪,身后是千家万户之闹市,系千家万户之安危于一坚如磐石之城堤。城之为堤,可谓生命之堤,令人感慨! 潮州古城广济门(东门)(郑坚摄) 潮州古城下水门(温亿中摄) 制 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字编辑:林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