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概况】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1988年设立地级市。2023年土地面积2460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307.88万人;常住人口1048.5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73.30万人。
2023年,东莞市获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中国城市大奖,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获评首个“中国潮玩之都”。“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火柴盒音乐会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
中共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招群;市长:吕成蹊;市政协主席:陈文明;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冯国华。
2023年,东莞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实施各项政策措施,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市经济运行回升态势持续巩固。东莞市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省第一位、外贸依存度位居全国前列。全市170多万户市场主体拓市场、抢订单、稳经营,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1万户,总量连续12年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新升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7家,新增数字化转型企业1216家,均位居广东省第一;A股上市企业增至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170家,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围绕发展大产业,构建总规模2000亿元的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推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速建设、产值突破1000亿元。食品饮料产值突破1200亿元,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引进投资分别增长44.1%、35.7%、31.5%。围绕打造大平台,规划60个现代化产业园,完成连片土地整备500多公顷,启动建设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超1000万平方米。举办五年(2019—2023年)来规模最大的全球招商大会,推动赣锋锂电、天域半导体等251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335亿元。围绕培育大企业,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94家,营收超百亿元企业25家,22家莞企入选广东企业500强。
2023年,东莞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入选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小学教育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民办学位补贴经费16亿元、增幅近50%,新增公办学位6.7万个。打造健康东莞,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定点社卫机构100%接入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违法犯罪警情降幅珠三角第一,电诈“全警预警”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完成民生实事。“就莞用”(东莞市就业失业登记系统升级版)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基本建成市金菊福利院新院一期,新增养老床位超400张,“民生大莞家”解决微心愿3.9万宗。3348套共有产权住房上市供应,3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道路交通综合整治353千米。抓好“菜篮子”“米袋子”,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六连增”。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启动文化强市建设,举重博物馆全面建成,百年国漫馆落成开馆,火柴盒音乐会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社保卡“一卡通”成为全省示范,电子社保卡覆盖率全省第一。
2023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表
东莞市“百千万工程”实施 2023年,东莞市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题开局。实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近270亿元资金,创新打造“1279”典型引领工作体系,建成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完成364个美丽圩镇示范项目,创建72个特色精品村,“零分红”村从29个降至18个,凤岗镇雁田村成为首个“百亿村”(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突破100亿元的村)。推动中心城区强心提质,中心公园(一期)、北部学校等国际商务区重点项目建成启用,立体慢行系统2号桥、第一国际街区整治等核心地段提升项目完工,市民服务中心(三期)加快建设,东莞记忆首开区、市博物馆新馆开工,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启动中心城区首批示范项目12个。强化违建源头防控和联合查处,治理违建3158万平方米。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新建碧道140千米,完成林分优化、森林抚育2466.67公顷,关停沙角A电厂,建成2个“绿美广东”示范点,华阳湖获评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厚街镇、横沥镇、大朗镇入选省森林城镇。建成455个口袋公园,实现“一社区一公园”。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
东莞市数字赋能政府治理新变革 2023年12月8—10日,中共广东省委政法委员会、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东莞市人民政府在“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中共同主办政府治理论坛,以“数字赋能政府治理新变革”为主题探讨数字化加快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思路、新方案。
截至2023年,东莞市以数据为桥梁推动政府服务企业和群众“零距离”,打造“i莞家”综合服务平台和12345热线总客服,“i莞家”App(应用程序)上线政务及生活服务400余项,市民只进“一个端口”即可享受多项服务;12345政府服务热线构建群众求助快速响应机制,将平均响应时长压减至13.5分钟。打造“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协助企业解决超37万人次用工需求,帮助10万多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并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打造“企业直通车”和“企莞家”平台,企业家可24小时点对点向市领导直接反映诉求和意见建议,享受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管家服务。东莞市坚持场景驱动、业务为本、技术赋能,让政府治理更加精准化。通过“数字化+网格化”,汇聚38.6万栋自建房出租屋、5500万条社会治理基础数据,连通1.2万名基层网格员。“智网工程”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打造“智慧城管”体系,建成26个城市管理应用,以“大数据+AI(人工智能)”监管全市所有环卫垃圾运输车辆、泥头车和燃气管线,以数字技术助力城市管理效能提升。开发企业风险预警系统,以石龙镇先行先试,石龙镇“联动预警化解劳动纠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累计办理“民生微实事”3800多宗,解决困难群众“民生微心愿”12万余宗。打造“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打通食品安全数据“感、知、用”链条,覆盖全市1853家学校食堂、超200万名师生,使食堂后厨成为可视、可感、可知的阳光厨房。东莞市打破部门隔阂推进政府内部融合贯通,让政府治理更加协同化。围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通过一体化平台横向打通各部门、纵向联通市镇村,推动近90%事项全程网办、超1300项“湾区通办”、超800项“不见面可办”,市民群众进一门、登一网即可办理,实现“入一口、办多事、管全程”。推动250项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上线近100项“视频办”事项,助力企业群众“一键”办成事。推动“综合查一次”实现质的跃升,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依托全市“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系统,制定涵盖1160个随机抽查事项内容清单。2023年,通过联合抽查减少重复抽查率58.4%。推进数字底座集成汇聚、一体智能,建成政务数据大脑,打通全市86个单位195个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一网共享”。推动全市视频资源“应汇尽汇”,接入消防、教育、水务物联感知设备,初步实现18类3.5万个感知设备数据共享,构建起全域实时城市感知体系。
东莞市获评全国首个“中国潮玩之都” 2023年7月20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授予东莞市全国首个“中国潮玩之都”称号。东莞市玩具制造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依托东莞市作为“世界工厂”成熟完善的产业配套和高品质文化资源优势,东莞市成为全球潮玩(潮流玩具)集聚地。
至2023年,东莞市潮玩产业覆盖从设计到量产前打样、3D(三维)建模、材质、上色、涂装等关键环节,相关模具配件等关键材料均可在东莞市生产完成。其中,头部企业以“原创IP+设计生产+销售”(IP直译为知识产权,主要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形象)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抢占市场份额。东莞市拥有超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以石排、清溪、凤岗、茶山等镇为重点区域的玩具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明显,配套完整,是全国最大玩具出口基地。全球1/4动漫衍生品、中国近85%潮玩产自东莞市。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都产自东莞市;“Toy City(城仕玩具)”“拼酷”等东莞市原创潮玩品牌销售数据和粉丝关注度位居国产潮玩IP前列。
“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入选全国示范项目 2023年,东莞市“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东莞市成为全国20个入选城市之一、广东省唯一入选城市,获1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2023年,东莞市实施“技能人才之都”深化工程,开展“项目制”技能培训8.3万人次,提供高技能公共实训服务23.3万人次,技能劳动者占比从25.4%提升到28.6%。实施“就莞用”服务体系优化工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创下2019—2023年最高水平);落实就业困难群众“发现、服务”机制,为重点服务群体提供175.5万次分级分类服务,为重点企业解决用工需求超37万人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94%,居全省第一名。实施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提质工程,创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就莞用”信息平台升级工程,推进“就莞用”信息平台提升项目建设,完善就业服务、用工响应、技能提升、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维权等功能。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提效工程,发放各类创业补贴1.27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亿元,全市42家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孵化企业1888家,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港澳青创基地累计引进270个港澳项目。
火柴盒音乐会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 2023年9月13日,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在成都市举行,大会发布69个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由东莞市报送的“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简称“火柴盒音乐会”)入选其中。
东莞市火柴盒音乐会始于2022年,将活动场地定位在文化场馆之外,选择公园、商场、城市草坪、商圈、文创园、街区等人流聚集场所,搭设无边界舞台和无边界观众席,让更多市民能就近轻松参与文化活动。采用流行音乐、小型交响乐、室内乐、阿卡贝拉、轻摇滚、爵士乐、流行新民乐等音乐形式彰显青春气息,吸引年轻人。2023年,东莞市开展火柴盒音乐会近600场,邀请知名团队制作演唱品牌主题曲《微光》,在全市32个镇街(园区)举办推广示范活动;启动“潮流东莞·火柴盒”百星孵化计划,为100多名音乐人提供成长舞台;开展劳动节、青年节、建党节等“火柴盒”专场音乐会。全年线上线下惠及3000多万人次,带动邻近商圈客流量提升约30%、整体销售额提升10%。
东莞市华阳湖获评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023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二批(38个)名单,东莞市华阳湖入选。华阳湖因产业密集、河网密布,工业化、城镇化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2012年起,东莞市探索实践“污染管控、水系贯通、生态修复”治理路径,“治污促转型、拆旧求发展”建设路径,“生态为民、全域旅游”共享路径,“治水、治产、惠民”相融合的“华阳湖模式”。推进源头减排降污,累计清退污染企业109家,清理处置养殖场223个,新建污水管246千米,建成污水处理设施7座,推进全域雨污分流建设,整治私设入河排污口20余处,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保障水资源,对重点支流实施清淤疏浚,串联周边水系200公顷,盘活全域水网,新建8座泵闸联排联调,保障生态水位稳定;修复水生态,改造河滩66.67公顷,恢复全域自然岸线,培育48种水生植物和5000多万尾水生动物,定期清理外来入侵物种;以环境治理促连片更新改造,开展“两高一低”“三旧项目”(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专项行动,整治关停企业158家,收回用地533.33公顷。以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高品质生活,以国家湿地公园为中心,多点构建亲水空间,建成口袋公园55个,改造公厕40余座;高补贴发展观光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改善片区15个乡村人居环境。
至2023年,华阳湖水质提升至III类及以上,河湖生态环境改善,有各类动植物603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8种,水蕨形成完整群落,鱼类由治理前20余种提升至66种,白鹭、蟛蜞等重回栖息繁衍,华阳湖景区获评广东省十大最美湿地公园、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美丽中国先锋榜”30个生动案例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550万人次,成为珠三角重要休闲度假地,为南方河网区建设美丽河湖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范式。
(王学林 张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