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概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1979年设立地级市,1994年升格为副省级市。2023年辖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另设大鹏新区,并主导建设管理深汕特别合作区。土地面积1987.01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606.14万人,常住人口1779.01万人。
2023年,深圳市获评“2023年度慈善城市”,居“2023中国数字百强市”第三位;入选“2023年城市网络文明典型案例城市”“中国十大科幻城市”;位列2023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第四名;位列2022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三名。
中共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市长:覃伟中;市政协主席:林洁;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连生。
2023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表
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 2023年,深圳市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7个产业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智能手机、显示器、平板电脑产量分别增长10.2%、16.2%、24.2%。制定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18条”,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85.3%,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实现整车下线。出台电化学储能“20条”,电化学储能产业产值增长16.1%。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发布41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实施低空经济“20条”,推动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新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77条,载货无人机飞行61万架次、居全国第一位。新设立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7支产业引导基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实施“四链融合”(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新型工业化意见,新增3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4%,建成投产重投天科半导体、礼鼎载板及封装基地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新开工5个百亿元级、10个30亿元级重大工业项目。深圳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增“5G+工业互联网”项目76个。加快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供应工业用地5.7平方千米,新开工75个“工业上楼”项目、完成投资351亿元。加快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收入增长12.5%,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4%,深圳在中国软件名城评估中列第一位。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8%,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保持亚洲第一位、全球前三,债券发行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深圳企业境内IPO募资总额282.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新增持牌金融机构18家、风投创投机构11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资金进入风投创投。举办高交会、文博会等系列高水平展会,展览面积103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倍。物流业增加值增长6%,深圳获批建设融合港口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为一体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3年,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港澳合作更加紧密。健全深港、深澳合作机制,新签署教育、科技、法律、青年、医疗等合作协议,新推出便利港澳居民来深旅游、消费、商务活动等28项服务措施,引进香港特区政府“智方便”服务平台。深港口岸全面恢复通关,日均通关42万人次、单日最高78.4万人次,莲塘口岸启用旅检功能,开通深澳直通客运专线。出台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新孵化港澳创业项目243个。携手香港在东盟、欧洲、北美等地联合举办投资推介活动。前海开发开放活力迸发。国家部委支持前海实施“金融30条”“海关18条”“海事18条”。前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加快建设海洋新城、前海石公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深港智汇产业园等项目。成立国际船舶登记中心(筹)。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引进落地151家全球头部服务商。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增加到22类。深圳国际仲裁院全年化解商事纠纷金额1419.9亿元、保持全球前列。河套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制定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先行先试简化科研样本出入境等5条政策,开展便利跨境科研资金流动“科汇通”试点,新引进中国一汽大湾区研究院、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30家高端科研机构,成立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新增高品质科研空间30万平方米,建成运营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开工建设深港合作成果转化中心等项目。区域交流合作持续强化。《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实施。加快建设穗莞深城际南延段、深惠城际、深汕铁路等工程。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加强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4市帮扶协作和惠州3县产业协作,累计选派480名干部参与省内对口帮扶协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实施帮扶协作项目53个,建成启用省“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福田区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深汕红罗村等10个村(社区)入选典型村,乡村振兴考核连续3年获得省优秀档次。
深圳设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2023年9月6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提交的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
深圳湿地和红树林资源丰富,全市(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湿地总面积近3.5万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主要集中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深圳23个自然保护地中,有红树林分布的共8处。划入自然保护地实施严格保护的红树林179.18公顷,占深圳红树林面积60%以上。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22条经验全国推广 2023年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一批22条经验进行全国推广。加上2022年全国推广的1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三年期间,累计有40条“深圳经验”走向全国。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并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三年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改革举措陆续落地,推出一批创新举措并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被国家法律、司法解释、部门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吸收借鉴的制度性成果。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一批22项经验系首次以“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形式向全国推广。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包含科技成果转移全链条服务、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与征信担保信息互联互通等4条创新举措。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包含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新模式、国际职称视同认可、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6条典型经验。在优化涉企服务方面,包含绿色金融监管服务机制、创新低空经济发展新机制、破产制度突破创新等6条创新举措。在改善民生、提高治理效能方面,包含医疗服务跨境衔接便利、“@深圳—民意速办”民生诉求综合服务、健全改革正向激励机制等6条典型经验。
“图书馆之城”建设 2023年,深圳市公共图书馆进馆读者3579.07万人次,实体文献外借量2522.31万册次,举办线上线下读者活动3.03万场次、参与市民2740.72万人次。至年底,持证读者494.08万人,馆藏总量6476.33万册、件;全市有869家公共图书馆(室)、321台自助图书馆;804家公共图书馆、235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71台24小时书香亭和15台其他类型自助图书馆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举行“图书馆之城”建设20周年系列活动。全国性学术会议“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与‘图书馆之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于11月17—19日在深圳图书馆召开,探讨新时期“图书馆之城”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径,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近14万人。“‘图书馆之城’高质量发展丛书”研究出版,《深圳经验——“图书馆之城”创新发展二十年》《开放 创新 典范——“图书馆之城”二十周年文集(2003—2023)》《“图书馆之城”标准规范与技术应用要则》《统一服务这十年——“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报告(2013—2022)》《从经典阅读开始——新型文化空间创新与实践》《经典之美——“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0种)》6部图书发布。一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深圳“图书馆之城”20周年专题展推出,分为6个篇章,51块展板、2.6万字、180幅图片,诠释“图书馆之城”20年来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市、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中的独特作用和力量,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和深圳双区驱动下“图书馆之城”未来发展愿景。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2023年,深圳市健全广覆盖、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精准实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帮扶政策,适度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扩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面。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年金工作,开展企业年金政策宣讲和需求对接,推动高校、医院率先建立企业年金。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先行实施。开展政策宣讲行动,推动各方通过各类载体媒介做好集中宣传。在深圳人社、深圳社保微信公众号和“i深圳”App开设个人养老金专栏,实现一站式办理。搭建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强化制度建设,推动印发《关于推进应用社会保障卡发放社会救助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深圳市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实施方案》《深圳市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目录(第一批)》《深圳市社会保障卡在公共交通领域“一卡通”应用工作方案》,统筹全市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深圳社保卡加载全国交通一卡通应用。拓展应用场景,依托20家合作银行建立1524个社保卡服务网点提供“就近办”服务,全市503台即时发卡设备实现社保卡个人申领“立等可取”“即时办”服务。电子社保卡接入深圳市可信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认证体系,持实体社保卡在当地和跨省异地就医购药结算应用,13项社会救助补贴“一卡通发”。依托第三代社保卡的非接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实现持实体卡乘坐全市公交地铁。11家市区级图书馆支持凭电子社保卡借阅图书,32个社保站点200个窗口凭电子社保卡亮码办事,社会保险养老、工伤、失业三险待遇和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发”,全市1152台社保自助服务终端支持实体社会保障卡刷卡或电子社保卡扫码登录办理88项人社、医保等高频业务事项。
(深圳市地方志办)
【县情概况】
深圳市福田区 位于深圳市中轴线南部。2023年辖10个街道。土地面积78.66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77.35万人,常住人口152.1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570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567.34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5135.45亿元,增长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7.79亿元,增长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万元,增长6.4%。
2023年6月7日,福田区获评“2023中国最美县域”。9月25日,福田区获授平安广东建设“平安鼎”。11月8日,福田区获评第二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1月29日,福田区新洲红树碧道项目、甘泉路老旧社区综合整治近零碳排放项目、侨香宜居社区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
深圳市罗湖区 位于深圳市中南部。2023年辖10个街道。土地面积78.79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75.54万人,常住人口103.46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2808.19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亿元,下降14.1%;第二产业增加值163.42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644.36亿元,增长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5亿元,增长56.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万元,增长5.8%。
2023年5月5日,首个深圳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罗湖区揭牌。7月13日,罗湖区首届“深港文化节”启幕。10月11日,深圳(罗湖)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示范区发布活动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 位于深圳市中西部。2023年辖8个街道。土地面积187.53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94.39万人,常住人口181.86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8566.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3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29.67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6035.25亿元,增长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2.79亿元,增长5.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6万元,增长7.2%。
2023年,南山区获评“中国2023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2023年度活力城区”,位居“2023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指数”榜首。
深圳市盐田区 位于深圳市东部。2023年辖4个街道。土地面积74.75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10万人,常住人口21.24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85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3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149.3亿元,增长4%;第三产业增加值700.38亿元,增长5.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77亿元,增长11.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3万元,增长7.4%。
2023年12月27日,深圳地铁8号线二期开通运营,线路在盐田区设鸿安围站、盐田墟站、大梅沙站、小梅沙站4个站点,是深圳第一条直达大小梅沙地铁线路。
深圳市宝安区 位于深圳市西北部。2023年辖10个街道。土地面积397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109.83万人,常住人口456.54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52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499.35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701.79亿元,增长10.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2.94亿元,增长8.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万元,增长5.1%。
2023年,全省首个专精特新总部基地在宝安区开园。12月26日,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启用。这是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城市空中交通运营中心。
深圳市龙岗区 位于深圳市东北部。2023年辖11个街道。土地面积388.59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134.9万人,常住人口409.81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5043.0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10.5%;第二产业增加值3338.13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703.39亿元,增长7.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2.8亿元,增长13.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2万元,增长4.7%。
2023年1月10日,由龙岗区委宣传部主办的“龙腾三十年”——龙岗建区30周年成就展在龙岗文化中心开展。1月11日,龙岗区华南城电子商务产业园获广东省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引领型)认定,是全省唯一获认定的园区。2月,龙岗区行政服务大厅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8月21日,龙岗区首个街道文体中心——平湖文体中心揭幕启用。10月24日,深圳市首个以环卫工人为主题的草坪艺术节——“一抹环卫橙,唱响一座城”在龙岗区开幕。
深圳市龙华区 位于深圳市中北部。2023年辖6个街道。土地面积175.58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68.9万人,常住人口251.84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30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2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1401.59亿元,下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1608.51亿元,增长5.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7.8亿元,增长10.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万元,增长6.9%。
2023年2月5日,深圳首届非遗庙会在龙华区观湖世纪广场举办。10月28日,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在龙华区开幕。11月6日,龙华区“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工作法获授牌“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深圳市坪山区 位于深圳市东北部。2023年辖6个街道。土地面积166.31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17.65万人,常住人口61.61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132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17.9%;第二产业增加值945.68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382.84亿元,增长9.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73亿元,增长46.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万元,增长5.7%。
2023年,坪山区首次入围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名第38位。8月26日,2023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燕子湖峰会暨湾区智联试验场启动仪式在坪山区举行。11月26—28日,首届世界汽车标准创新大会在深圳坪山举行。
深圳市光明区 位于深圳市西北部。2023年辖6个街道。土地面积155.44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20.23万人,常住人口115.09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1526.64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6亿元,下降1%;第二产业增加值1089.76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434.73亿元,增长7.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21亿元,增长35.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万元,增长7.1%。
2023年,光明区推动出台全国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4月27—28日,光明区举办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
深圳市大鹏新区 位于深圳东南部。2023年辖3个街道。陆域规划面积287平方千米,海域规划面积1380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5.21万人,常住人口16.72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440.74亿元,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6亿元,下降33.4%;第二产业增加值264.8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175.14亿元,增长7.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亿元,增长43.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万元,增长8.2%。
2023年4月10日,深圳西涌国际暗夜社区授牌活动在深圳市天文台举行,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西涌社区成为中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6月20日,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南澳)海上龙舟赛举办。12月13日,由大鹏新区党工委、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主办的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历史展暨系列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深汕特别合作区 位于深圳市东南部。2023年辖4镇。土地面积460.41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5.11万人,常住人口7.93万人。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124.5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2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66.23亿元,增长51.3%;第三产业增加值44.54亿元,增长1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5亿元,增长29.6%。
2023年9月27日,《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出台并于11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地方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