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概况】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1988年设立地级市。土地面积2460.38平方千米。2022年末户籍人口292.45万人,常住人口1043.7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62.81万人。
东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在全省率先开展环卫作业分级分类管理。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民生大莞家”项目获评全国首批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东莞市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东莞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中共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任至1月),骆招群(1月任职);市长:吕成蹊;市政协主席:骆招群(任至1月),陈文明(1月任职);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冯国华。
2022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表
东莞市多项经济数据位列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名 2022年,东莞市以大产业重塑体系结构,注重新动能培育,强化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动力支撑,发展新型产业和数字经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增长,市场采购贸易额、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分别超过700亿元、800亿元,保税物流进出口额接近3000亿元。扩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至80平方千米,推出六大标准化产业片区,举办全球招商大会。引进10宗30亿元以上特大产业项目,实际投资突破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5.6%。推动超5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带动4.5万家企业上云用云,打造32家智能工厂(车间),建成华为、思爱普两大赋能中心,全市软件与信息产业增长118%,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通过国家验收。
2022年,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1.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6%;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6.04亿元。市场主体总量158.4万户,稳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位;新升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200家,排全省第一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25家,总量突破9000家,排全省地级市第一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总量110家,排全国地级市第五名;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50家,总量排全省地级市第一名;新增上市企业12家,增量排全国地级市第二名。重启经济调度指挥体系,设立新一轮稳经济扶企纾困专项资金,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546.7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投放量和本外币贷款增量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
东莞市成为广东省首个在质量强国建设领域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地级市 2022年,东莞市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广东省首个在质量强国建设领域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地级市,在省政府对地级市的质量工作考核中连续4次获评最高等级A级。东莞市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设立每年1.1亿元质量提升专项资金、筹建10亿元质量发展基金。累计出资近100亿元建成包含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国家级计量中心、18个省级质检站、6家认证机构、398家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在国内首创将首席质量官、卓越绩效管理评审员列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培训目录,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普遍设立质量发展部,培育首席质量官1970名。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场监管共建共治联合会,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多方共治新机制。启动国内首家“零碳工场”建设,产业生态与环境生态融合共享。支持东莞生益科技、中集集装箱集团成为国际标准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和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工作组(WG)召集人,成立UL(美国保险商试验所)在美国以外第一批落地的电线电缆标准工作组。在全省率先创建质量与品牌发展研究院,培育出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OPPO(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vivo(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益科技、宇瞳光学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标杆企业。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新一代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至2022年底,东莞市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名,制修订国际标准209项、国家标准1485项,2.92万家企业获得各类有效认证证书9.76万张。
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22年4月,“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东莞市自2016年以来再次获得此项荣誉。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2018年8月2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的建成,填补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至2022年底,完成用户实验课题约700项。在新型锂电池材料、斯格明子的拓扑磁性、自旋霍尔磁性薄膜、高强合金的纳米相、太阳能电池结构、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Science(《科学》)、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Advanced Material(《先进材料》)等期刊发表用户成果文章120余篇,远超国外散裂中子源相同阶段的成果产生水平,技术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
东莞市滨海湾新区获批首批广东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 2022年,东莞市滨海湾新区获批第一批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位于狮子洋珠江出海口东岸,通过虎门大桥与广州南沙自贸试验区相连,与深圳前海合作区隔河相望,毗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东莞联动发展区总面积56.24平方千米,涵盖滨海湾片区和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及东莞港沙田港区片区。其中,滨海湾新区片区面积51.82平方千米。东莞市规划13平方千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自贸片区和联动发展区实现优势互补、叠加、升级。在交椅湾板块规划666.67公顷土地建设数字经济(信息通信)产业基地,重点围绕智能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高端半导体元器件、工业数字化设备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加速三大板块交通设施建设,投资39.5亿元建设8个交通设施项目,加速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战略布局。
2022年,东莞市率先推动37项改革创新事项在东莞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以清单形式复制推广6个领域18项政策,涵盖区域联动、港澳台合作、金融改革、对外贸易、营商环境、产业科技等领域,推动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通关、数据流动等领域自由便利。投资878.72亿元建设产业项目,重点规划建设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产业之芯”,集聚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智慧终端总部、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欧菲光电影像产业、正中科学园等一批龙头产业。依托广东自贸试验区开放平台优势,承接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通过与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加快与南沙片区在现代物流等领域联动创新,探索与前海片区建设深莞深度融合发展先导区,加强与横琴片区开展在海洋经济等特色领域合作,实现片区联动发展。
“佛莞泛家居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首个泛家居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2年10月,东莞市与佛山市联合申报的“佛莞泛家居产业集群”项目入选国家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是广东省唯一入围的产业集群,也是全国首个泛家居领域产业集群。2022年,东莞市家具制造业企业402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配套环节较好,产业分工专业化水平较高,产业配套优势明显。出台《东莞市家具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构建起企业清单、项目清单、政策工具包、创新体系、战略咨询机构工作体系,全方位支撑集群高质量发展。支持东莞国际名家具设计研发院搭建“产、学、研”对接桥梁,打造国际化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东莞市优化集群产业布局,形成“上游原材料、设备等供应,中游产品生产制造,下游服务机构配套”的泛家居全产业链条,提升区域带动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形成厚街镇、大岭山镇2个家具产业集群核心区,厚街镇拥有多家知名品牌企业,依靠产地办展、前展后厂的独特方式,是全国领先的“家具展贸之都”;大岭山镇集聚一批以代工生产外销为主的家具制造企业,是广东省重要家具出口基地。出台《厚街镇家具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资金管理办法》《大岭山镇家具产业核心区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家具企业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数字化以及绿色化五大发展方向、16类资助项目,推动东莞市家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家具成品、机械、材料、配件等家具产业集散地和辐射源。
广东省河湖长制工作唯一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 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通报东莞市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明显,东莞市获2000万元督查激励,是广东省2021年度河湖长制工作唯一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2022年,东莞市修订《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责任追究和基层河长考核实施意见》,启动编制幸福河湖三年行动计划,以石马河流域为试点,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和“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修编。建立市级河湖长动态调整、小微水体管护、河流保洁补偿、“河湖长+检察长”等新制度,设立五大流域检察长,将河湖长制与河湖保护检察监督、生态损害公益诉讼结合起来,立案调查48件,发出诉前磋商函47件。建立小微水体名录,出台小微水体治理和管护工作指引,将河湖长制延伸到市内917个小微水体。各级河长全年巡河8.61万人次,解决问题2.45万个。河湖巡查队巡查6660余次,河湖治理曝光台播出31期,曝光问题河涌87条,市河长办发出交办通知书和督办函112份。护河志愿者巡河3.4万人次,开展志愿者活动2420场。
“民生大莞家”项目获评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2022年2月,东莞市“以‘民生大莞家’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提档升级”项目获评民政部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2020—2022年,东莞市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出台20多份规范性文件,对各类民生事项办理进行流程再造,压减急难民生诉求办理时限、简化审批和采购流程。配套建设“民生大莞家”信息管理系统,对每宗民生诉求实行全流程线上跟踪督办和信息公开。建立多方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形成项目资金“蓄水池”,专项用于项目办理。建立健全群众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快速响应机制,将按政策可办理的事项和不可办理或办理后仍不能满足群众诉求的事项,全部纳入“民生大莞家”服务范围。整合10多个原本分散独立的民生诉求收集渠道,对接17个部门的42项民生保障政策,设定“莞家速递”“莞家直达”“莞家驿站”3种办理方式,快速回应群众诉求,引导不同群体共同商定项目办理方式。
至2022年底,累计收集“民生微实事”2700宗,收集办理“民生微心愿”10.25万宗,建立1895个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热心市民加入的“民生大莞家”爱心资源库。
(许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