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长者助手
“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 | 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发布日期:2024-04-23 来源:《广东年鉴2023》 作者:

  2022年,深圳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五个率先”(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任务落实落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出台深圳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意见,财政部、海关总署专门印发出台文件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及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完善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2387.68亿元,比上年增长3.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1%,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出台实施“20+8”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设立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生物医药等首批5支产业专项基金。加快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规划建设,启动实施“工业上楼”优质厂房空间建设计划。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5家、累计442家。中芯国际12英寸线、华星光电T7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投产、二期开工,华润微电子12英寸线等6个百亿元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新增持牌金融机构11家,新增风投创投机构67家。率先开展契约型私募基金商事登记试点。

  创新生态链加快构建 组建西丽湖X9高校院所联盟,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8个学科进入ESI(基本学科指标)排名前1%。出台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鹏城实验室牵头研制的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纳入国际标准,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和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科技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国家超算中心二期开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牵头的全国首个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成套整机国产化攻关成功并获批生产应用。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牵头研发的多项射频前端芯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43家,总量2.3万家。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新增中国专利金奖3项,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成立深圳零一学院、科创学院,新增全职院士17人、总量91人,高层次人才累计超2.2万人。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加快落地,完成华南首家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运营,深圳数据交易所、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运作,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上线运行,发行全国首单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在地方国企改革评估中获评A级。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新注册港资企业729家,新孵化港澳创业团队53家,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扩大到18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26个重大项目落地,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建成。ETF纳入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港澳药械通”试点目录扩大到19种药品、11种医疗器械。广深“双城”联动深入推进,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法治建设全面加强 新制定出台11部和修改5部地方法规,出台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性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在深圳暂时调整实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4部行政法规,为建市以来首次。发布全国首个行政复议领域地方标准和市级青少年普法地方标准,在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蝉联全省第一,政府透明度指数居全国较大地市首位。

  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深入开展 出台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连续3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实施“万名干部助企行”行动,出台助企纾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工业稳增长提质量等5个“30条”系列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1596亿元。新增市场主体52万户,累计394万户、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新增秒报秒批事项167个,85项政务服务事项接入银行自助服务终端,在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实现“四连冠”。制定实施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新增30个智慧化应用场景。获评全国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成5G基站数6.5万个。

  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连续6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实现全覆盖,注册志愿者351万人。“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扎实推进,深圳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开工建设,举办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深圳分会场活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设计大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活动。

  文旅产业发展更加繁荣 印发《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广播剧《南海榕》等17部作品获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舞剧《咏春》等原创作品反响热烈,“文艺一键通”上线运行,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乐高乐园全面开工,深圳周边海上游等航线开通,推出滨海徒步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 获评首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海岸赛艇、国际象棋(群体)、田径、冰球4个国家队训练基地建成,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落户,新增200个都市型、楼宇型便民利民体育场地,新接入“开放共享、一键预约”体育场馆1179所,获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教育综合实力提升 出台实施教育“四个体系”(构建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构建校长教师发展体系、构建基础教育教研体系、构建教育监测评价督导体系)建设方案,在全省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连续4年居珠三角城市第一位,新组建基础教育集团23个,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8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6万个,建成龙岗、坪山、光明3所高中园,组建东、西部职业教育集团。

  医疗资源提质扩容 2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综合科技量值前100名,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等10个项目开工,龙华区综合医院等项目建成,新增床位1920张,“三甲”医院新增7家、总数达32家,新增社康机构54家,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入选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8家医院在全国三级医院绩效考核中进入同类医院百强,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2360元/月、1365元/月。出台实施“一老一小”(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整体解决方案,社区长者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增街道长者服务中心25个、托位7000个,发布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入选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4.2万套(间)、供应分配12万套(间)。

  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 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清洁能源装机比重78.3%。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816万平方米。推动能耗“双控”(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出台支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龙华、光明能源生态园开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7.2%。国内首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揭牌。新推广新能源汽车23.9万辆,总量76.6万辆、居世界前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进。《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通过关于“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市。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深圳市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和“公园城市”行动,新建改造公园26个,新增绿道368千米、碧道273千米,全线贯通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通廊。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16微克/立方米。入选国家首批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74%。地表水水质按国控断面计算优良比例提升至91.7%,茅洲河、大鹏湾分别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案例。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