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版《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说的正是自清乾隆年间盛传至今的南朗崖口飘色景况。崖口飘色,色彩绚丽,飘逸灵动,又被称为“秋千色”。2008年,南朗崖口飘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谭浩彬被确定为该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这一岁时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是民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五月初六,崖口村民舞龙舞狮,扛罗伞、彩旗、头牌、推色芯(小孩扮演各民间故事角色 ,被固定在木箱色梗的座位上)等,到村内巡游,场面极其壮观热闹。
崖口飘色大巡游(中山市档案馆藏)
崖口飘色大巡游(中山市档案馆藏)
崖口飘色大巡游(中山市档案馆藏)
南朗镇崖口村俯瞰(南朗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供图)
位于中山市南朗镇东南部的崖口村,古称崖溪,濒临珠江出海口,含东堡、中堡、西堡、陆家、杨家、化美、平山、向西八个村落,故称“崖口八堡”。自清乾隆年间起,崖口八堡每年自农历三月份起着手准备飘色巡游,在四月初八耍过龙船头之后,村民家中当年有新婚的人家,就到大王庙将菩萨接回家供奉一晚,然后交给下一家供奉。五月初五,村民将家中供奉的菩萨拿到村前的大禾坪上供村民拜祭。当天,各个堡将飘色巡游队伍集中起来,配以飘色、金龙、麒麟等,在各自堡中的大街小巷中巡游一次,到了五月初六龙王诞这一天,正式进行大巡游。
穿街过巷的崖口飘色(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顾名思义,“飘”即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原意是饰)即精心巧妙的伪装。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
与一般飘色不同,崖口飘色以最有当地特色的“秋千色”为主,即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而是通过轴承的作用,在出巡时随着秋千上下飘动,尽展凌空飘逸之美,并富有游行节奏感,故事性强。
飘色色芯(中山市档案馆藏)
飘色色芯(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飘色色芯(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飘色中工艺最大特点就是色梗的制作。秋千色包含4条由扁型钢条焊成的色梗,焊接技艺十分巧妙、精湛,不仅能保证出巡时色芯的安全,也让飘色出彩出色。
为更好地传承崖口飘色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中山市大力举办飘色旅游文化节、完善崖口飘色传承基地设施建设、建设崖口飘色展览馆以及开展八音锣鼓伴奏、舞龙、舞麒麟、色梗制作等技艺培训班,不仅传承飘色,也要传承民乐。崖口飘色代代相传,传承至今,被赋予了更强的现代感,有的人物形象甚至还使用上了现代科技来装扮。
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谭浩彬在教授年轻学徒出巡伴奏技艺(图源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制作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