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村,位于五华县长布镇福兴村,距镇政府13千米。坐落于柏树山下,大田河自西向东从村前流过,最高山峰为柏树山,海拔300米。因该村房前屋后种有许多柏树,故以“柏树村”命名。该村形成于清初,是古驿道兴宁经长乐至永安的沿线村落,曾有柏树铺设在该村的榕树下,上接杞树铺,下至粘坑铺。
柏树村村貌
村民均为张姓。相传元末明初,其开基始祖张洪恩从福建上杭迁长乐县大田约大客村,五世祖又从大客迁大田七岩村,六世祖从七岩迁石灰坝虎井村,八世祖赴秋公于清初从虎井迁至于此落业。2015年末,该村有户籍人口1547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村民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番薯、木薯、花生、黄豆,冬种少量小麦、胡豆,家庭养殖有牛、猪、鸡、鸭、鹅等。20世纪90年代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村民除种水稻兼少量花生、黄豆外,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建筑、商业、餐饮等行业。
传统民居现存76座,大多已残旧破败且少有人居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经华楼,正屋上五下五布局,三进式,悬山顶,泥砖墙,转斗门,有照墙。横屋二杠,外加一层围龙。1943年春,中共广东特委在此设立地下中心交通站。村南有“政工楼”一座,上三下三布局,左右各有横屋一杠,土木结构,悬山顶。
该村有正月十五日上灯、清明节到大客开基祖洪恩公坟墓祭祖习俗。村中先辈修有《洪恩公源流》一书,书内收有唐张公艺“百忍歌”,提倡“和为贵,忍为高,敦族睦邻,和谐相处”的理念。
村内建有三座宗庙。村口有泰宁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重修于2015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红砖墙体,琉璃瓦顶,屋栋顶置“双龙戏珠”雕塑图案;寺内供奉观世音、神农、文昌帝君、土地神等;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为庙会,华城、潭下、大田、长布等地群众到此祭拜。村东南黄麻坑建有张公爷纪念堂、毛大郎纪念堂,占地面积合计900多平方米。两堂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重修于2003年,供奉敕封护国庇民大将军张法青和传说中的毛大郎。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为张法青庙诞,农历十月初一日为毛大郎庙诞。祭典活动有请神、拜神、坐刀轿、出巡、演戏、放烟花等。
张公仁爷庙
清代至民国期间,该村流行“三年一小醮,五年一大醮”的习俗,在村中榕树下搭建三个醮台(即戏台),置“大士爷”(神像)于其上,擎龙舞狮,焚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间请戏班演戏,有花潮剧、采茶戏、木偶戏、秧歌舞等,从农历正月初七日开演直至正月十五日才结束。1941年元宵节,在五华中学读书的进步学生张日和、钟光汉、张斌、张素枚、钟挺英、钟莲香等,利用该村打醮的机会,与大田青年同台表演白话剧,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传播新思潮。
该村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有:1940年夏,该村进步青年张俊乔与张日和创办石灰坝青年读书班,提倡学习文化知识,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培养革命骨干力量,半年后,该村青年张俊乔、张开源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五华南水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43年春,中共广东特委在该村经华楼建立地下中心交通站,上接龙川、河源、连平、和平,下达紫金、海丰、惠阳、东莞,交通站由张石源、张开文任交通员,传递中共东纵前线出版的《前进报》及各种宣传品、小册子及文件,接送东纵过往干部。
现存古驿道遗迹永济桥。该桥建于清光绪年间,为花岗岩桥墩、桥板。全长30多米,宽2.5米,离水面10米。二跨径,每跨用5块条石拼成桥面,两边有护栏。水口左岸峭壁上有三道水流漏痕,状如三位老人互为作揖致礼,人们谓之“福、禄、寿”三星,故有“三星拱照”传说。
柏树铺位于该村古榕树附近的“穗源生”店,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砖木结构,有二层店铺,前后两堂。其店前用鹅卵石铺筑的道路长约500米。店铺后堂已坍塌,前堂也岌岌可危。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四支队曾在该店驻扎,在店第二层左面石灰墙上留下革命标语12条,如“军民合作!打到广州去!解放全广东!”“解放全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