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居村,位于平远县仁居镇圩镇,为仁居镇政府所在地。地势北高南低,面积4.62平方千米,村西南有南门河流经,村域内有磷石山和径子背水库。仁居,古称豪居。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为镇压强盗,在豪居林子营设通判府馆,增派驻军,并筑土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扩建土城,始建平远县,置县治于此,后改名仁居,意为“仁人之居”。明清时平远县总铺设在县前街,以仁居为中心,道路四通八达。现存灌水塘、咸宁街和老东门街等几条古道。县道X036线从该村经过。
平远建县400多年以来,该村汇集了各方商人,共有40多个姓,主要姓氏有李、黎、谢等,均是明万历年间从江西临安迁至该地。2015年末,该村有户籍人口1941人,非户籍外来人口450人。村民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该村农业主产水稻、烤烟、玉米、黄豆等。由于近圩镇,部分居民以制作和销售水豆腐和红菌豆腐头等特色小吃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1995年仁居开始大规模种植脐橙,产品热销海内外。“平远脐橙第一人”、全国劳动模范李金平便是该村人。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3座。代表性民居素庐,1936年由广东禁烟局长温钟声所建。坐北朝南,面阔24.9米,进深65.72米,占地面积1505平方米,共33间13厅12井。主体建筑为上、中、下三堂建筑,上、中堂为两层回楼,前院利用地势建成西式混凝土晒楼,左右对称,层层深入,步步高升。青砖墙,梁构架,杉木顶架。屋前右侧建水井一口,门廊广泛采用卷棚顶,外大门为圆石拱门。素庐四周封闭,大门上镶着铁皮,门前装有门杠,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客家围屋建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官塘唇李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为三堂一横客家民居建筑,面阔19.766米,进深26.583米,占地面积527.97平方米。木质梁构架,柱间、厅门设雕花屏风,起分隔空间和装饰作用。东南面天井横屋位设大门,歇山顶,大门卷棚顶,主体外墙位设圆形拱门,围龙位置为半圆形围墙,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现存宗祠8座,分别是林家祠、曾家祠、韩家祠、吴家祠、涂家祠、杨家祠、黎家祠和张家祠。
素庐(林南京摄于2009年,资料来自文物普查) 官塘唇李屋(黎锴摄于2009年11月,资料来自文物普查)
村内现存3座古桥。永昌桥,由知县喻子贤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桥长30米,宽3米,高12米,为两孔跨江,半圆形拱。因桥西有真武帝庙,故此桥又称“真武桥”。青云桥,始建于明崇祯末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知县刘骏名重修时,在桥中间的栏杆上镶嵌有“青云桥”碑。桥长40米,宽6米,高7米,花岗石砌筑,四孔跨江,桥两边竖有石栏杆。驾虹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桥长35米,宽6米,高13米,桥墩呈笔尖状,两跨半圆拱。青云桥和驾虹桥相距不远,平行而立,仿佛两道彩虹横跨两岸,故名“双桥虹驾”,两桥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内有城隍庙,始建于明末,重修于2005年,供奉城隍爷、三相公、观世音等,大型祭祀活动有农历正月祈福、十一月还福以及七月二十八日城隍爷生日。集善堂始建于清代,供奉观世音。
村中祭江民俗形成于清末,每两年举办一次。祭拜活动由城隍庙牵头,一路游行,沿路村民放鞭炮迎接,最后至驾虹桥桥面进行总祭祀。祭祀当日,全村各家各户大搞卫生,把村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备牲仪,设香案,放鞭炮,烧纸宝,共同祭祀。
仁居村文物古迹较多,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东四大银行金库、红四军第一纵队军需处旧址、红四军第一纵队后勤处、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部旧址、仁居老东门街红军标语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万五韩公祠、官塘唇李屋、素庐,县级文保单位有红四军第一纵队政委驻地旧址等。此外,还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香火龙)、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菌豆腐头制作技艺等。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曾于1929年10月和1930年5月两次入驻该村,留下大量历史遗物和红军标语。抗战后期,广东省四大银行入驻该地,地址在仁居东门街。这一时期,仁居村也涌现出不少优秀人物,严若寰,抗日名将,曾任广东省第三区保安司令兼六十四军江北支队少将队长。谢义(1904—?),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军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第六十二军少将参谋长。温钟声(1890—1951),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少将军务处长、民国时期广东省禁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