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村,位于兴宁市兴田街道西部,距离街道办事处约1.5千米。因地处兴城西边,而取名西郊。始建于南宋,因王氏、饶氏、陈氏等族人迁居此地而形成。该村处于兴宁县城宁江河畔,宁江河在村东面自北向南流入梅江,村中还有西沟、曾坑河流入宁江。该村是从西面进入兴城的唯一通道。国道G205线、省道S226线、县道X107线经过该村。
该村主要姓氏有王、饶、陈、邓、刁、邹、蔡、林、罗等。王姓,相传其先祖于南宋时期从福建泰宁县迁移至广东兴城东,明景泰元年(1450年)又从兴城东迁移至该地落业。饶姓,其先祖于南宋末年从江西迁移至广东惠州,后又迁至潮汕,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又从潮汕迁移至该地。据统计,2015年末,全村有户籍人口5465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兴宁话。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5人、澳门同胞2人、台湾同胞6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20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挪威。
改革开放前,该村村民经济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兼种各种薯类和豆类,副业有养殖猪、牛、鸡、鸭和“四大家鱼”。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耕地减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部分村民仍在家务农,种植蔬菜或发展养殖业。特色传统食品主要是客家传统食品,春节有甜粄、黄粄、萝卜粄、煎堆等,清明节有田艾粄、叶粄,端午节有竹叶糯米粽,中秋节有月饼、切饼、沙田柚等。红白喜事吃客家传统“十二大碗”菜,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吃娘酒鸡。特色菜肴主要有酿豆腐、盐焗鸡、挥丸、鱼丸、红烧肉等。
朝天围
传统民居主要是客家围屋。现存有马路下大王屋、高岭下王屋、亚髻岭王屋、兴合义兴王屋、朝天围王屋、朝天围饶屋、陇陈陈屋、脚盆陈屋、下坝陈屋、宫下邓屋、西郊邓屋、五星邹屋、蔡屋、西郊林屋、刁屋、圆盘罗屋等16座。其中,马路下大王屋,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5452平方米,为三堂六横三围围龙屋,共有172间房屋。门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屋正面有1个大门和5个小门。大门口、下堂、中堂共有圆木柱10根。房屋主体建筑现保存较好,2009年被评为兴宁市百佳特色民居。朝天围,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3871平方米,为三堂两横一围围龙屋,门前有禾坪和池塘,共有6厅98间房,4个斗门(两侧外横屋设方形斗门,进正屋设拱形斗门)和围墙。现整体保存完好,2009年被评为兴宁市百佳特色民居。
宗祠主要有朝天围饶氏宗祠和马路下王氏宗祠。因客家围龙屋的祖堂设有祖先牌位,节日祭祖都在此举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王氏族人聚集在大王屋赏灯祭祖。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饶氏族人聚集在朝天围赏灯祭祖。
两海会馆
其他传统建筑主要有两海会馆、永泰关和河背街古店铺、古街道。两海会馆位于该村古驿道旁的西河桥头,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民国时期第一次重修,2011年再次重修,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会馆具有潮汕建筑风格,正殿左右翼回廊形成对称,综合运用绘画、雕刻、跳手、斗拱、托檐、柱梁等构件进行装饰,精雕细描,栩栩如生。
民国以前,兴城四城门外有“四关”,东曰保障关,南曰大南关,北曰天枢关,西曰永泰关,现仅存永泰关。永泰关位于兴城河背街(古为五华华城至兴宁兴城古驿道西郊段),始建于清代,坐东向西,建筑占地面积108平方米,楼高11米,为三层木棚。正面第一层有石刻匾书“永泰关”,第三层有“文阁”石刻匾和对联“七翟耿长庚,福星载路;五云昭大甲,多士登瀛”。在清代,永泰关是西边进入兴城的唯一通道。现主体三层仍存,两翼已损毁改建。2014年,该楼被公布为第六批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民俗乔迁之喜,俗称“搬新屋”,始于明代。新居建好后,主人择吉日良辰庆贺,搬入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同时宴请亲友。亲友要送镜画、中堂、喜炮等。女主人娘家则送箩、米筛、簸箕、戽斗等。搬新屋多在拂晓前举行,取“越搬越亮”的好兆头。届时,主事人全家穿新衣,家长拿着斗和算盘,家人挑着火炉、井水、家禽、豆腐、红粄等。进屋时,长幼有序,男先女后进入新居。
元宵节燃放孔明灯
村中有赏灯习俗,流行于明代,明清时期的《兴宁县志》有多处记载。明正德年间,兴宁知县祝允明也曾赋诗,曰:“灯辉晨映日华明”。兴宁“赏灯”,从正月初九起至十八日,结束那天叫“暖灯”。节前先到县城去“请(买)花灯”。花灯请回来后,悬吊在祖屋上厅,喻为“添新丁”。赏灯节比过年更为热闹,家家都有亲戚朋友来庆贺,尤其是有新丁的家庭。族众齐集祖堂,敬祖宗,办筵席,饮酒猜码(拳)。厅堂内灯烛交辉,门前禾坪上舞狮舞龙,大放鞭炮。孔明灯连升夜空,热闹非凡,兴尽方散。
该村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据点。据说,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抗元失利后,率勤王军撤至粤东,宿营兴宁西郊。他每天望天朝拜,号召百姓勤王。后人为纪念文天祥的忠节,将此地称为朝天岭。明代,饶氏族人迁居兴宁西郊后,亦把自己兴建的屋舍命名为朝天围,后又建有“朝天祠”。民国时期,朝天祠又改建为文山小学。1925年3月19日,黄埔军校东征军右翼联军进驻兴宁永泰关一带,指挥部设在古驿道旁的“黄粤兴”屋,并取得神光山战斗的胜利。3月20日,东征军在永泰关至南济桥一线发起围攻兴城的激烈战斗,横扫永泰关守敌,史称“兴宁大捷”。期间,周恩来在兴宁工作、生活了23天。在古驿道旁的两海会馆召开了兴宁农运骨干会议,促进了兴宁农工运动的开展。
古街道河背街
该村主要历史人物有“刁氏三兄弟”。刁振谦(1878—1958),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卫生学博士,历任上海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圣约翰大学院长等职,是中国西医皮肤学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创始人,20世纪初,他利用大枫子治疗麻风病,收到明显效果。刁作谦(1880—1975),英国剑桥大学法学博士,获英国高等法院律师执照,历任清代翰林院编修,民国时期大总统府秘书、驻英总领事、驻古巴兼巴拿马全权公使、驻新加坡总领事等职,他曾任清华学校董事会主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刁敏谦(1888—?),字德仁,伦敦大学法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陈锦华(1906—1935),字侃,又名济昆,是兴宁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五兴龙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的领导人,后被捕牺牲。195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以他的名字将其家乡命名为“锦华乡”。
第二次东征时,周恩来给兴宁县长罗师扬的亲笔信(复制品)
西郊村是古驿道沿线村庄。兴宁福兴五里至兴城的古驿道从村中穿过,共有1千米长。此古驿道往西至五华、龙川、河源,直至广州;往东至兴城、梅州,直至福建。西河桥是华城至兴城古驿道进入兴城必经之桥。此地原为西河渡,用双舟渡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应鹏翀设置浮舟24艘。嘉靖十七年(1538年),知县方述改建为石桥,时任礼部尚书、监察院都御史盛端明作《西河桥记》。十三年后桥又毁,知县黄国奎复造浮桥,理学名家、南京祭酒邹守益亦作《西河桥记》。1935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桥,长60米,宽6米。2008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