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塘村,位于始兴县马市镇西部,距镇政府1千米。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该村设有黄塘驿,处于始兴县黄田铺向东至璎珞铺的驿道上。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璎珞巡检司从璎珞铺搬迁到黄塘江口,更名为黄塘巡检司。明正统九年(1444年),巡检公廨又搬迁到黄塘驿旁。黄塘渡又是浈江南岸的重要渡口,明清时期曾是始兴和南雄之间的重要中转站,最多时有6个码头,南来北往的官船、商船停满各个码头。如今,黄塘驿和黄塘巡检公廨已无遗迹可寻,驿道有零星残迹。古码头仅剩一处,该码头用麻石铺砌,宽3米多,有30多级台阶。
黄塘村一角(摄于2013年)
该村北依浈江河,属河滩平地,主要山岭有虎驾岭,海拔195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赖姓先祖从今始兴县太平镇罗围村搬迁到此定居。因村四周地势低洼,每逢雨季,洪水漫入村周围,水质浑浊黄色,似口池塘,故名黄塘。该地明代属始兴县永乐乡北岸都,清咸丰四年(1854年)改属始兴县普安乡,民国时期属始兴县马市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始兴县第一区,1958年属始兴县马市公社,1983年属马市区,1987年后属始兴县马市镇高水行政村至今。
2015年末,全村有户籍人口389人,其中男性190人,女性199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始兴话。
传统经营为种植水稻、花生、黄烟、番薯、瓜果、豆类等以及水上采运河沙石。乡道连接黄塘村和马市圩。该村于1956年通电话,1962年通电,2005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0年通网络。村内有乒乓球桌、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藏书5000册)。农家书屋开设有电子阅览室,有电脑3台。
赖氏祖先曾在构筑河堤时种上大量的榕树。该村因多古榕而被称为榕树村。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榕树有9株。这些榕树的板状根,盘根错节,千姿百态。黄塘村村前、村后各有一条两米多宽的古街,用鹅卵石铺砌,又建了与两条街道垂直的三条巷子,故有“两街连三巷”之说。黄塘村地型呈船型,村中巷道也按船的架构来建设,并制订一条村规:不准在村中打井,以防“船底漏水”。
现存宗祠有3座。上官厅,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30平方米。下官厅,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大门斜开。赖氏宗祠,建于清代,2012年重修,占地面积180平方米。
赖氏宗祠(摄于2013年) 紫云轩书院正门(摄于2013年)
赖香鎏围楼的八角形罩井(摄于2013年)
其他传统建筑有4座。上官厅围楼,毁于火灾,现仅剩残基。下官厅围楼,始建于清代。该围楼有五层,围基用红砂岩砌成,高约2米。大门的上部分呈半月形,门楣用青砖砌成官帽状,而官帽的正中央,绘有飞禽走兽各类图案。门楣上方有一块书有“详映龙洲”的匾额。赖香鎏围楼,始建于清末,围楼共有四层,主体建筑保持中式的四方形,装饰上明显有西式风格。围楼大厅楼面建一八角形藻井,楼面盖有明瓦,便于采光。围楼后另建一楼厅,供主人会客、读书。紫云轩书院,建于清代,为青砖瓦房。大门前有一个院子,面积约200平方米。书院大门用红砂岩铺砌,门楣上方有一块红砂岩匾额,上书“紫云轩”三字。大门前有三级台阶,寓意“连升三级”。书院进深约15米,宽约10米,分前厅和后厅两部分。两厅两侧为厢房,共有8间。前厅门坊上书有“道在迩”三字,意在勉励赖氏子孙要明白道理,学会为人处世。
村中有飞云宫,建于清代,是黄塘村历史上最大的庙宇,为石头砌墙基,泥砖砌墙。庙内供奉着三尊石上菩萨像,分别为红脸、白脸和黑脸,代表的是河神。村民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日都会到庙里烧香祭拜,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兴旺。今庙宇已倒塌,仅剩石基。
古榕树(摄于2013年) 古巷古民居(摄于2013年)
民俗主要有舞火龙,活动时间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晚。火龙出发前,要先“三拜”,即拜祖堂、拜柱子、拜大门,然后在村中舞龙。当火龙游到家门口的时候,各户人家用鞭炮和线香迎接。在活动即将结束时,要举行化龙仪式。村民把火龙送到浈江河边,并在河边来回游动。之后主持人献祝祠。祝祠完毕,拜河神,然后把火龙放入河中,即“放龙归海”。至此,舞火龙活动结束。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人物有赖日兆,生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诰封奉直大夫。相传清朝年间,黄塘附近连续发生旱灾,周围上百户的上千亩耕地颗粒无收,村民或饿死或逃荒。赖日兆捐资在坪石水村右进一里的“潺坑塘”修建水库,灌溉农田。潺坑塘至今仍是马市镇高水村、黄田村一带农田主要的灌溉水库。
黄塘村于2014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