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昌山村村貌
南宋时期,该地属乐昌县依化乡皈下都管辖。民国前,该村隶属乐昌县黄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乐昌县五区、六区、庆云公社,1993年后属乐昌县庆云镇,1994年后改属乐昌市庆云镇永乐行政村至今。
村民以李姓为主,其先祖于南宋景定年间从湖南迁至乐昌黄圃,南宋末年又从乐昌黄圃迁至该地落业。2015年末,该村有户籍人口480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该村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黄烟为主,兼种红薯、花生、大豆等。现经营仍以种植水稻、黄烟为主,兼种玉米、花生及反季节西瓜。主要特色农产品有板栗。该村在20世纪70年代末年通电,80年代末通自来水,90年代末通电话,2000年通网络,2007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村内有户昌山森林公园和村民活动中心。
村内以李氏宗祠为中心,小巷四通八达,40座明清时期古建筑现保存完好。这些建筑均采用青砖灰瓦,屋檐角、大门、窗头雕龙刻凤,墙头古画均配以古诗、书法。神台和大门上面的横门梁,雕饰丰富,或龙,或凤,或文官武将,或飞禽走兽,雕刻精美。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1933年、2000年曾三次修缮。该祠通面阔8.80米,三进深,通进深15.40米,通高约5米,占地面积138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头门、围墙(照壁)、屋顶均为硬山顶加风火式山墙。墙体材料以青砖和青石为主,木质构件主要为硬木,结构坚实,木雕工艺精湛。该宗祠现仍为村民祭祖、商讨事务、节庆活动等场所。
记载该村世系的族谱有《李氏族谱》,谱内编纂有关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李氏家训”。
李陈氏节孝坊
该村文物遗迹众多,已列入第三批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有李陈氏节孝坊、敬惜字纸塔、龙门第书院、李承仁民居、李振河民居、李前养民居、大屋里、李氏宗祠、李氏家祠和牌坊亭等。其中,李陈氏节孝坊为韶关市不可移动文物,被列为乐昌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李陈氏是儒童李祚性之妻,据《乐昌县志》记载:“李祚性妻陈氏,十九夫故”。李陈氏十九岁就开始守节,终生未嫁,并且在李家恪守孝义,对李氏长辈尽孝尽忠。为赞扬其节孝兼顾,当地奏请朝廷为她建坊。清道光帝亦被李陈氏坚贞不二、恪守孝义的精神所打动,命地方官给银三十两为其建节孝牌坊。节孝坊正中阴刻“圣旨”两字,左间横额阴刻行楷“行义”,右间横额上阴刻行楷“苦节”。李陈氏节孝坊因年久失修,正门栏额石梁现已折裂倒塌,是乐昌唯一残存的古代石牌坊。
当地流传舞龙灯、狮子迎新春的习俗。龙可分为金龙、青龙、黄龙、花龙、彩龙、双龙抢珠等,龙头、龙尾、龙身分作七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不等。舞狮队有双狮队、单狮队,又有双狮滚球、单狮爬竿顶等表演项目。撑龙人及舞狮队员动作灵活,在有节奏的锣鼓乐器声配合下,龙狮不断地舒展头角,跳跃翻腾,生动、精彩。现因掌握技艺的撑龙人及舞狮队员年事已高,这些活动逐渐淡化。
户昌山村前旗杆夹石
该村人才辈出,开基始祖李大万、李伯伦父子,分别是宋末恩进士和拔贡员(大理寺平事卿),其子孙后代广受影响,形成了重教习文的良好风气,取得功名者众多,有恩进士李英立、广州厅事忠立、广西巡司俊公、连平州守府栏公、候选州通判松公等,又有分州4人、县丞1人、翰林院待诏2人、举人1人、寿官4人、乡饮宾2人、附生45人、庠生45人、增广生12人、廪膳生11人、附贡生2人、岁贡生3人、恩贡生1人等。村前竖有9对旗杆夹石(原有29对),立于清代,为青石条结构,高约1.3米。石上刻有皇帝年号、考取功名者姓名和字号、考试名次等。
该村于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和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