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村,位于浈江区十里亭镇西北部,距镇政府约2.5千米。村东有黄岗山(海拔494米),村南有冬瓜岭,西有锣源洞,北有乌石岗岭。该村形成于唐代以前。北宋建隆三年(962年),谭姓先祖由南雄珠玑巷迁至此定居,随后侯、成、陈、神、郑、欢等姓族人相继迁来,形成多姓杂居,号称千家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五月初四日,韶州地区普降暴雨,后又遭遇大旱、饥荒,人民纷纷外迁。原“千家村”有“迁”意,当地村民认为不吉利,遂取当朝皇帝“嘉靖”年号的“靖”字为村名,故称靖村。
该地民国时期属曲江县西厢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韶关市靖村乡,1958年属韶北公社,1959年属环市公社,1978年属北郊公社,1984年属北江区,2004年后属浈江区十里亭镇靖村行政村至今。
村民以谭、欧、陈、侯、成、神、郑七大姓氏为主。第一大姓为谭姓。第二大姓为欧姓,其先祖从江西大榕树码头迁至该地落业。第三大姓为陈姓,明成化三年(1467年)其先祖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牙子街迁移至广东翁源县太平黄洞陈屋,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又从翁源县太平黄洞陈屋迁移至该地落业。2015年末,该村有户籍人口2800人,其中男性1500人,女性1300人。实际在村人口272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941人。村民为汉族,属客家民系。
该村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果树,果品中以种植无花果较为普遍。改革开放以后,村办企业发展迅速,建起红砖厂、铸造厂等。现经营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20世纪80年代始,水稻种植面积逐步减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每天有大量的蔬菜供应市区各大市场。养殖业兴旺,养猪、鱼、鸡专业户不断涌现。特色产品有无花果、香芋等。特色传统食品油糍、炸糍、灰水糍。
该村附近有省道S248线、县道十里亭大道以及乡道、靖村乡村公路。该村于1958年通电,1965年通电话,1998年通自来水且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网络。村内建有靖村小学,村中设有靖村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藏书300册)。
陈家祠道 陈家祠道内墙上的壁画
传统民居现存陈家祠道和陈氏门楼,均为浈江区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道,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08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硬山顶,砖木结构。正门前阶梯两侧有一对石狮子,门屋檐瓦当雕刻“寿”纹,门框、门槛皆为青石,墙上绘有壁画。其内挂有“启贤堂”“贡元”“亚元”等牌匾,大厅壁画琳琅满目。现已破败,无人居住。陈氏门楼,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42平方米,坐北向南,硬山顶,砖木结构,一开间一进布局,总面阔11.75米,内深8.1米。正门有石门墩一对,三面雕花,门额悬挂木匾,书有“亚元”二字,首进内设屏风,有圆柱一对。村门后原为陈氏书院所在,现已倒塌,残存门和五岳朝天式封火山墙。
侯家祠 郑氏宗祠
陈家祠道碑刻
现存侯家祠、郑氏宗祠、欧氏宗祠3座宗祠。侯家祠,始建于清代,重修于2000年,坐北向南,悬山顶,砖木结构,为一开间一进布局,总面阔8.99米,内深10.46米。首进左侧建有门楼,月梁两端雕刻龙首,中间为红日。第一进前部设天井,有圆形前檐柱一对。郑氏宗祠为浈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于2003年,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硬山顶,砖木结构。正面匾额阴刻“郑氏宗祠”,为“宣统三年孟夏吉旦立,文忠书”。第一进有门匾“荥阳堂”,第二进为抬梁穿斗式九架梁,设有香案。东面有拱门一座,门额书“荣桂坊”。欧氏宗祠为浈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硬山顶,砖木结构,一开间四进布局。面阔4.3米,内深33.7米。正门月梁雕刻“双龙戏珠”。第一进屋顶已倒塌,地面生长杂草,有雕花门,门顶雕刻有“欧氏宗祠”四字,两侧雕“福”字。第二进和第三进仅余墙体及屋顶。第三进后为天井。第四进有香案,上雕刻有“平阳堂”字样,其两侧雕刻楹联“万代荐馨香,一堂敦孝敬”。
启贤堂 靖村古驿道
村中有天主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相传利玛窦曾在此传教。另有北帝庙、华光庙、八郎庙,均始建于明后期,供奉观世音、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