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灶村,位于三水区乐平镇东南部,距镇政府约4千米,村域面积2.8平方千米。相传东晋时,乐平三江建有洪圣庙,庙内设一炼丹炉灶,庙未毁前有石碑记载此为葛洪炼丹之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圣庙所在的这个村,更名为古灶村。深坑古道、三江至乐平古道经过该村。
古灶村村貌
该村地处三水盆地,始建于宋代。该地区在宋代属南海县三江。民国时期属三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三水县三江乡,1954年后属三水县乐平公社三江乡、三江公社、三江管理区,1983年改属乐平镇三江乡,1987年属乐平镇三江村,1989年后属乐平镇三江管理区,2002年12月后属三水区乐平镇三江行政村至今。
主要姓氏有胡、朱、黄、叶等。胡姓,相传始祖是曾与欧阳修齐名的宋代京官胡宿。据传胡宿遭奸佞陷害,被贬谪广东肇庆,平反复职后,携家眷沿北江北上,行至芦苞乐塘,胡父病重,便在当地开村。胡宿部分后裔辗转至乐平三江古灶开村。朱姓,相传其先祖从南海大布颜峰村迁移至该地落业。
2015年末,全村户籍人口1327人,非户籍外来人口4398人。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120人、澳门同胞约6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13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哥斯达黎加等国。
传统经营为种植菜、瓜及养殖猪、鱼、“三鸟”等。现部分村民经营鱼塘发包、土地转让、商铺出租等。特色农产品有西瓜、莲藕,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煎堆、油角、年糕、卷粉、艾饼、红白萝卜姜片酸、栾樨饼、裹蒸粽、煎薄饼、菱角,特色工艺品有竹编制品。
省道盐南线、县道三江公路、乡道高岗大道均经过该村。该村于1954年通电话,1963年通电,1986年通自来水,1990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网络。2015年,村内有三江小学、宝盈时代幼儿园,有篮球场3个、广场2个,有古灶东区公园、西区公园、古灶村文化中心、古灶村民阅览室。
传统民居现存680座。代表性民居有古灶村东区中巷42号,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由砖包泥建成,保存现状完好,今仍有人居住。
胡氏大宗祠 兼山胡公祠
现存门楼仁萃里,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于2000年,至今保存完好。石门楣上刻有“仁萃里”三个字,落款“天启岁次丁卯吉旦”。现存私塾荐馨所,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现存宗祠8座。其中胡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间三进。该祠头门墙脚由红砂岩和水成岩混合砌成,前廊有三步梁,步梁具有月梁特征,硬山顶,龙舟脊,每一侧的人字封火山墙上都有两个相连的犄角。另有兼山胡宗祠等。每年清明节当天祭拜先祖,港澳胡氏同胞均回来参加祭拜活动,有较大规模。
1915年,该村遭受特大暴雨灾害,三江河水暴涨,冲垮古灶村前段河堤,淹没大片农田和村中大部分巷道。这是古灶村史上最严重的洪灾。1938年至1945年,日军炮击古灶村,入村烧屋,杀害村民数十人。现一民居留有大量弹孔,胡氏大宗祠有被烧过的痕迹。为避免日军破坏,村民把古龙船沉在三江河中(现仍沉在水中)。
仁萃里门楼 “明虾出海”景观
三江有“八景”,“金鸡独立”为其中一景。每年发生洪水时,西南涌流至三江圩,由南流向北急转向东,在转弯处不时从水底浮上大堆草碎杂物,但浮上的物品都是干的,传说那里就是金鸡的窝。“明虾出海”也是著名一景。该村开村时按虾之形状而建,村前有两个池塘,塘中分别有一泥一石砌成的虾眼,一为肉眼,一为石眼。塘塞为虾须,形态逼真,游向三江海(古时西南涌宽数百米,村民至今称为海)。其余的“三江八景”分别是:“古灶道丹”、“曲水回栏”(高岗村)、“鲤鱼双跃”(高岗村)、“鱼嘴浮洲”(三江村)、“紫石榕荫”(三江村)、“烟墩秀茂”(三江村)。
在三江河(西南涌的对面)有几家青砖厂,如“永安窑”,所产青砖销往广州,故广州人都称青砖为“三江青”,其旧址在今君威饲料厂一带。古灶村在古代已有糖业生产,遗址在今三水工业园,20世纪90年代还有大量榨糖用的大石磨。
村中主要人物有:胡澧,字伯钟,号节庵,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明正德五年(1510年)任工部员外郎,后升郎中。他因督治济宁河道有功,擢升四川叙州知府,后调往四川松州、潘州地区任副使。他创制一种带有火药的弓箭——神机箭,能将300步以内的敌方营帐、兵马烧毁。胡建伟(1718—1796),又名式懋、勉亭,清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先后任河北无极、正定及福建福鼎知县,著有《澎湖记略》12卷、《江湄集》8卷。其子胡琲,曾任甘肃河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