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宁村,位于顺德区北滘镇东北部,距镇政府4.5千米。北倚都宁岗,主山峰海拔88.3米,潭洲水道沿村西堤围向南流去。据《顺德县志》(1996年)载,宋帝昺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在崖门投海后,宋军苏刘义率残部到达潭洲水道河岸岗边安营,仍拟继续匡扶宋室,反攻中原。而后在军中又拥立将士中一位宋室的宗亲为帝,就地建都,称“都宁”,取“定都于此,永得安宁”之意。后来他们遭元军追剿,壮志未酬,但其义举得到村民敬重,沿用“都宁”为村名。
都宁村村道
该地明景泰三年(1452年)属顺德县西淋都龙头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属顺德县第三区。民国时期先后属顺德县第一区碧江乡、第二指导区联德乡、第三区联德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顺德县第三区、第三区碧江乡、陈村人民公社、番顺县陈村人民公社碧江生产大队,顺德县北滘人民公社碧江生产大队。1983年11月后先后属顺德县北滘区碧中乡、北滘镇碧江村、北滘镇碧江街道。1992年3月后属顺德市北滘镇碧江社区。2003年1月后属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至今。
该村主要姓氏有李、程、罗、陈、林、黄、马、杜、关、杨、何、雷等。其中李姓先祖相传于宋代从番禺谢村迁移至该地。程姓先祖相传于宋代从南海西樵迁移至该地。罗姓先祖相传于宋代从顺德大良迁移至该地。2015年末,该村有户籍人口1376人,其中,男性679人,女性697人;实际在村人口约11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3000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顺德话。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42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6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传统经济以稻谷、甘蔗种植,桑基鱼塘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以种植兰花、桔、阴生植物、蔬菜为主,副业为养殖鸡、猪等。同时办起五金制品、塑料制品、纸箱加工制造等企业,并逐渐发展成为村的支柱产业。
该地交通发达,邻近国道G105线、京珠高速公路和广珠城际铁路,烈士路经过该村。该村于1970年通电,1993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95年通自来水,2005年通网络。村办有都宁幼儿园,建有村心、寨边、罗家、周易坊4个篮球场及村心公园。
传统民居现存1座,宅名“李九”。该宅长10米,深6米,面积约60平方米,墙上塑有花卉彩画。现存宗祠3座。其中,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2010年再次重修。修葺后,占地面积1232.12平方米,分为前后两进,其中一进祠堂长4.8米,二进祠堂长10.3米。祠堂有4根花岗岩岩柱作顶梁柱,又有13条横梁。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民国时期重修,2005年、2008年分二期重新修葺,总面积933.51平方米。属两进祠堂,两旁配有西壁及东园走廊,采用花岗岩石柱作顶梁柱,四周墙壁配有奇花异草、吉祥博古等装饰图案。宗祠大门上挂有书于清乾隆年间的“程氏宗祠”匾额。罗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末,2002年、2008年分二期重新修葺。该祠属两进祠堂、砖木结构,长22米、宽18米,前廊有两条花岗岩石柱作顶梁柱,祠堂两旁配有北廊及南廊走廊。另有新建李氏宗祠,面积789.44平方米,属三进结构,深49.65米,宽15.9米,横梁及顶梁柱全用红木,并配有雕梁画栋、奇花异草、吉祥博古等装饰图案,屋顶为龙舟脊。
该村有拜祭北帝和观世音的习俗。北帝庙建于明代,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北帝诞辰日,村民持鲜花、水果、香烛、纸钱等拜祭。2007年,村民筹资建起观音阁,供奉观世音像。每逢观音开库日及观音诞辰日,村民持鲜花、水果前往供奉。
都宁有许多民间传说。相传,吕洞宾云游四方,途经都宁寨边李家祠后山,并于大石上停留,后留下一个脚印在大石块上。传说南宋末年,元军先锋张弘范率兵攻崖山后,陆秀夫等携宋帝昺投海殉国,张世杰至海陵亦自溺,君臣上下相率蹈海殉难,后来尸首随海潮回流至都宁岗边,当地人民将尸体埋于都宁山脚。为纪念他们,后人在都宁岗下建起一座“三忠庙”。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王之正捐俸,倡同乡人杜燕臣等重修三忠庙。嘉庆十六年(1836年),知县周祚熙倡乡绅又一次重修该庙。咸丰元年(1851年),知县郭汝城倡乡绅重修。
顺德古驿道途经都宁,官道宽约1.5米,长约2千米,由麻石铺设。古时官员拜祭三忠庙,必行此道,古道现已不存。古桥有官路桥,位于都宁周易坊,由三块麻石铺设而成,桥长约5米,宽约1.2米,连接官路,现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