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南村,位于金平区月浦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2千米。坐落于潮汕平原,西靠桑浦山,有鮀济河流经村域。该村始建于南宋末年,村北原有一条小溪流经,“小溪”当地方言称“沟”,故名为沟南村。明清时期,沟南村处在古驿道“鮀江—庵埠”路段,与潮州庵埠铺相距不足2千米。
沟南村村貌
村民主要姓氏为许姓。据《许氏族谱》记载,许氏祖先从五代末期迁入广东潮州,南宋末年从潮州迁至该地建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15年末,该村有户籍人口约2110人,实际在村人口198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89人。村民均为汉族,属潮汕民系,使用闽方言潮汕话。
传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前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等,还有村民种植蔬菜和养殖淡水鱼。改革开放后,村民多从事食品加工、商贸、运输、建筑等行业。特色农产品有红蒂长角豆、大池乌鱼、狮头鹅等。特色传统食品有豆狮(用豆糖等制成狮型食品)。
该村交通方便,国道G78线汕昆高速、县道X071线庵揭公路、乡道东发路亦经过该村附近。20世纪80年代末通电,90年代初年通自来水、通电话,90年代末通网络,2014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村内有沟南小学、沟南幼儿园,有村属体育设施、图书室(藏书约2000册)。
仁和巷传统民居
“沟南许地”传统民居建筑群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传统民居60座,其中大夫第、儒林第、登科第、慎余居、三希处等保存完好。这些民居多属“下山虎”“四点金”结构,内有石雕、木雕、嵌瓷等大量潮汕建筑特色工艺。登科第为清光绪年间澄海县县令许乃永的宅第,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单背剑”结构,中西合璧建筑,以传统潮汕“四点金”格局融入西洋建筑特色。门前有旗杆夹,第内有穆堂小筑,墙壁贴马赛克(西洋瓷砖),历经百年,至今仍色彩鲜艳。大夫第,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占地面积约660平方米,属潮汕“四点金”建筑,嵌瓷、壁画、木雕、金漆等装饰完整。儒林第,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占地面积1298平方米,属潮汕“四点金”加“双背剑”结构。屋里结构基本保存完好,大门前屋顶嵌瓷色彩鲜艳,屋梁上保留着金漆木雕。
许氏宗祠
该村现存宗祠(家祠)有许氏宗祠、许氏莲祖家庙、世祜许公祠3座。许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于1978年,有嵌瓷、浮雕、木雕、石雕等建筑装饰,占地面积1068平方米。门前立有24根象征古代功名的旗杆夹石。世祜许公祠,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占地面积918平方米。门前四幅石刻分别是清代状元梁耀枢、著名书法家鲁琪光、名臣邓承修、进士黎荣翰所题。
村中还有古井25眼,保存完好,井水至今仍可饮用。该村私塾(学堂)始建于清代。
清末民初,该村人口不到千人,时有世祜、振川、亭顶、振龙、糖房园、青窗、振协、卫祖共8所学堂。现存糖房书斋,部分已坍塌。
标豆狮是沟南村传统民俗活动,由来已久,每年正月二十日于村中上帝古庙祭拜元天上帝后举行。祭拜供品是标豆狮活动的竞标物,先是竞标水果,然后是甜碗米果品,再是小豆狮,接着是用纸绢扎成的戏剧人物,还有大豆狮、大红烛、龙香,最后是虎尾旗。每种供品都配上四句潮汕话韵诗,如香蕉就是“扶起香蕉一大片,勤读诗书求上进,成绩科科我取胜,名校传来录取信”,山东梨就是“端起五果山东梨,元天上帝巧安排。开业经商客不断,薄利多销永生财”等。虎尾旗是压轴奖品,赢得者叫出的价位往往达数千元。标的善款由村里推举管理会管理,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监督,用于村里建善堂扶贫济困及修路等。
沟南村的龙舟竞渡有200多年历史,使用自造龙舟,把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作为“龙爷公生”,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赛龙舟活动。2006年,该村因传统龙舟活动习俗被列为汕头市第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沟南村赛龙舟活动
清嘉庆帝嘉奖许梦榜父母的圣旨
村里珍藏着清嘉庆帝为嘉奖许梦榜父母所颁发的圣旨。圣旨由浅黄色丝绸制成,长1.8米,宽0.3米,前后有龙的图案,内文右侧为汉文,左侧为满文,汉文用小楷写成,字迹清晰,落款时间为“清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今仍保存完好。
沟南村历代人物辈出,主要人物有:许梦榜(1766—?),清乾隆年间广东惠州府河源县训导,成绩显著,嘉庆帝为此颁发赞其父许焕、母章氏教子有方之圣旨。许应騤(1832—1903),曾任清代工部尚书。许世祜,在清同治年间汕头开埠初期,将其在庵埠一带商业转到汕头拓展,分设铺号17间,遍布“四永一升平”及新兴街等地。许乃诏,管理汕头桂利行永平街、升平街两侧相向商铺多达13间,其后被推举为汕头商会会长。许乃泳,字穆堂,曾任清代澄海知县。
沟南村于2015年2月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5年6月被评为广东名村。沟南村传统的家风“耕读传家,勤学孝亲”于2014年8月被评为“最推崇的十大潮汕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