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洲村,位于金平区鮀江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8千米。据记载,蓬洲所城创建之前该地域为西埕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建蓬洲所城。嘉靖年间,所城周边村民经准入住蓬洲城,成为新村落,后因城而取名蓬洲。
蓬洲村村貌
明清时期,在该村设有鮀浦铺,配备有铺兵2名,为古驿道潮州府潮安县南路和澄海县西路的必经之地。清乾隆年间铺房遭台风摧毁。现国道G206线、县道庵揭公路和乡道鮀中路、鮀都路从村旁经过。
自明嘉靖年间开始,周边村民不断聚集此地落居。该村姓氏繁多,现有姓氏23个,主要姓氏有翁、陈、庄。翁姓,其先祖于北宋从福建迁至广东,南宋时又迁至该地。陈姓,其先祖于北宋从河南迁至广东揭阳,南宋迁至该地。庄姓,其先祖于南宋从福建迁至潮州,元初再迁至该地。2015年末,该村户籍人口12869人,其中男性6335人,女性6534人;实际在村人口12633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08人。村民均为汉族,属潮汕民系,使用闽方言潮汕话。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83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薯类为主,兼种花生、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部分村民养猪、养“三鸟”,还有村民从事渔业养殖。20世纪80年代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耕地面积减少,村民大多从事个体经营或外出打工,少数村民种植水稻、蔬菜或从事养殖业。传统食品有鼠壳粿、粕籽粿、红桃粿、甜粿。工艺品有工艺手绣。蓬洲大蒜在潮汕地区小有名气,20世纪60—80年代,大蒜批量出口东南亚国家。
该村公共设施齐全,50年代初通电、通电话,80年代通自来水,2015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有小学1所(鮀浦中心学校)、幼儿园2所(江小燕子幼儿园、江蓬馨幼儿园),还有蓬洲东体育场、蓬洲文化广场、蓬洲老人居、蓬洲文化广场图书室(藏书8000多册)等。
传统民居为“四点金”“下山虎”“双背剑结构”“单背剑”等形制,现存数十座。仁鹏爷大厝,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大门楼,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庄氏九房大厝,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塗库,建于清代,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该村现存宗祠有14座。大司马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曾多次重修,占地面积800平方米,采用抬梁式硬山顶金式结构,两进一天井格局。庄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黄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翁氏家庙(烈女祖姑祠堂),始建于宋代,历代有重修,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其他传统建筑有牌坊、曙色开书斋等。
大司马家庙
不可移动文物有始建于明代的蓬洲所城城墙遗址、龙泉岩、三都城隍庙、蓬洲天后宫及建于清代的“天褒孝节”牌坊。
“天褒孝节”牌坊
村中有龙泉岩碑记,明天顺年间刻于龙泉岩上岩佛寺巨石上,至今字迹清晰。龙泉山上岩佛寺洞右壁刻有清康熙年间曾任澄海县令的王岱自书诗,其言:“地势垂穷已海浮,尚横迭嶂截中流。悬岩忽辟奇峰腹,窄径斜穿乱石头。潮静兵艚犹设讯,烟清蜃气不生楼。何期作吏当迟暮,得展乾坤万里眸”。
村民每年正月初一日在思德堂祭祖,三月初三日拜祭梅斋公墓,冬至日拜祭翁万达墓并在翁氏家庙祭祖,十二月初八日在黄氏宗祠祭祖。逢年过节,该村都有潮州大锣鼓、潮州弦乐演奏、灯谜会猜和虎狮表演等民俗活动。村民有祭拜福德神、妈祖、元帅爷、关帝爷、太子爷、宋大峰祖师元天上帝、赵将军、木坑爷(介子推)、樊爷(樊哙)等。村域内有基督教礼拜堂。
曙色开书斋
清光绪九年(1883年)前后,潮州镇总兵方耀决定从流经蓬洲所城西门的护城河拐弯处延长济河,开河所需土地在府里田亩摊销,人力按受益田园面积人丁摊派,费用则由方耀、郭廷集在垦地抽集的款项中支付。经一年施工,长30多里的人工河挖通,河两岸的数千亩旱地因此得到灌溉,同时水路交通也大为改善,以往浦往揭阳、庵埠一带来往的乡民,由单纯的陆路通行变为水陆两便。
大司马家庙匾额“四代部院”“三世尚书”
村中主要人物有: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江都(今属蓬洲村)人,明代中期名将,明嘉靖年间任兵部尚书,隆庆年间被追谥太子太保,主要著作有《稽愆集》《东涯集》等。翁舆权,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曾任英州真阳县主簿。翁辅,明成化年间举人,曾任广西桂林府塑县知县。翁如麟,号莱山,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授湖北新田知县。翁邦祥,字振男,清雍正八年(1730年)武进士,后升任台湾北路都司,历署建宁、福州、台湾等营。柯心尧(1894—1928),中共早期潮汕农民运动革命先烈、爱国诗人,著有《铁血情诗》《落水烟缘》等诗集。
2012年,该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