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城村,位于大鹏街道东南,距大鹏街道办事处3.7千米。坐落于排牙山系脚下,北面靠山,南面临海,村东有水磨坑河,东北有水磨坑水库。据考证,鹏城村是明清时期新安县古驿道的东面终点,明天顺《东莞县志》、万历《广东通志》等文献中均有大鹏铺的记载,清康熙《新安县志》更有“以上六铺,由急递以东,通大鹏所,路颇偏僻,皆无铺舍”的表述。该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古城池1座,城内古道保存良好。该地交通方便,从盐坝高速葵涌出口后,往大鹏方向走,过雷公山隧道后沿着鹏飞路前行即可到达。
鹏城村内街巷
鹏城村今貌
该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当时该地社会治安较乱,官方在此地建守御千户所。此地有大鹏鸟传说,又称为“鹏城”。明清时期交替归属东莞县与新安县管辖,民国时期属宝安县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惠阳县第四区,1958年划归宝安县大鹏公社,1981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县,1993年1月改属深圳市龙岗区,2011年属大鹏街道鹏城社区至今。
该村因屯兵聚集而形成,其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姓氏较杂,以李、赖、刘、钟、黄、陈等姓为主。2015年,该村有户籍人口1057人,实际在村人口994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410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方言为大鹏话。
传统经营以农耕为主,兼以捕鱼为生。种植农作物多为稻米、番薯、芋头等,所捕之鱼多为当地的池鱼、青衣、马鲛等。改革开放以前,该村居民多种果树,现基本以旅游业为主,并有厂房出租。该村1982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83年通自来水并通电,1990年通电话,2000年通网络。村前有鹏城广场,运动设施有鹏城篮球场。
赖恩爵将军第
传统民居现存约60座,保存良好。代表性民居有赖恩爵将军第,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门首匾额书“振成将军第”,为道光帝御笔题写。该民居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是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为清代府地式建筑群。侧门内进,正间住宅,三进二天井布局,青砖墙、红砖地、木梁架、石柱础、硬山顶,围以一丈余高墙。在村四周有李氏、罗氏、樊氏祠堂。其中李氏祠堂建于清代,2010年修葺,重大节日有人前往拜祭。
古城内有天后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祭祀海上保护神妈祖的庙宇。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三进。门前13级台阶,走廊立有两根花岗岩圆柱,高盈丈,径近尺,精雕细琢。门楼红匾上镌着“天后宫”三个漆金大字。每隔五年举办一次“打醮”活动。此外还有侯王庙,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供奉张良像。原为两进三开间两廊一天井的庙宇建筑,面宽9.2米,进深17.6米,曾遭破坏,经重修后,其主体结构保存良好。庙内有歌颂张良的对联“灭顶兴刘多妙计,庇民护国著奇功”。
天后宫
侯王庙
传统民俗有大鹏山歌,形成于明清时期,用大鹏话口头传唱,再融入多地方言,其内容多反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场景,通俗易懂,颇受当地人喜爱。还有“太平清醮”民俗,每五年举办一次,相传缘于600多年前建筑的大鹏所城。大鹏所城明清以来一直为海防重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是革命根据地,战事不断,太平清醮相当一段时期是为纪念阵亡军士。
鹏城村南门
百家祠
鹏城有大鹏鸟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北海里有一种鱼叫鲲。鲲体积太大,不能畅快游玩,便向往南方的大海,故化为鸟,名为大鹏。听说大鹏要飞向遥远的南方,两只斑鸠和麻雀就嘲笑他说:“我们已经飞得够快了,有时从一棵树还飞不到另外一棵树上,你从来没飞过,居然还想去南海?”大鹏相信自己凭借庞大的翅膀和大风的浮托,可以远飞万里。大鹏鸟飞到南海边后,发现有块地方群山环绕,大海蔚蓝,景色秀美,便伏卧于此。头变成了大鹏山,双翼伸开,西边成了大鹏湾,东边成了大亚湾,翘起的尾巴成了排牙山,身躯化成了今日的大鹏半岛。
村中主要人物有:刘起龙,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曾任福建水师提督。清嘉庆八年(1803年)授平海营右哨把总。曾率25人的巡逻小队突袭在大鹏湾平洲岛的150多名海寇,名噪一时。赖恩爵(1795—1848),字简延,大鹏所城赖氏“三代五将”之一,清代抗英名将,官至广东水师提督,从一品。道光十九年(1839年)指挥清军水师,在中英九龙海战中击败英军。道光帝赏戴花翎,封“呼尔察图巴图鲁”,并升授副将。此后,他还参加了中英穿鼻洋海战、官涌海战,屡立战功。刘黑仔(1919—1946),原名刘锦进,曾任广九短枪队队长。“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海湾爱国知识青年组成的“海岸流动剧团”。在日军侵占香港期间,他率领广东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短枪队,参与了文化名人大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