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粤志办函〔2020〕63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387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朱锦英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我省村情志编修工作的建议》(第1387号)收悉。经研究并综合省农业农村厅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村情调查和村志编修工作
2015年,《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粤委办〔2015〕19号)要求,“开展省情调查,对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与现状进行全面普查,组织编写出版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通典丛书”。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粤府办〔2016〕76号),要求“加强对各类专业志、乡镇村志编修的管理、指导与服务。”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18年7月1日起实施的《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从事村志……等志书编修活动的……应当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指导”。
据此,我办将村情调查和村志编修作为近几年的重要工作进行推进,在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传统村志编修、名镇志名村志编修、村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村情宣传推介等方面已取得系列成果。
二、我省已开展村志编修和村情资料收集整理与利用
我省通过编修村志、申报中国名村志、开展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等工作,形成了一批村情相关图书和数字化产品,并建设了全粤村情数据平台,从不同层面记录和展现了广东村情,传承推介广东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大部分市县已开展村志编修
我省大部分市、县均有编修村志,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主动提供业务指导,一些县(市、区)还以政府规划或奖励出版的形式鼓励编修村志。如广州市天河区自2001年起全面铺开村志编修,至2014年共出版(或印刷)村志20种;佛山市南海区自2002年起部分村委会自发编修村志,区地方志办给予业务指导,至2010年全区完成编修出版村志近20种。韶关、河源、梅州、东莞、中山、湛江等地也编修了一批村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全省各地共编修乡镇志、村志约500多种,记录和保存了乡村历史。
(二)积极参加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
2016年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以编修出版精品村志为目标,通过创新组织编修模式和体例内容,出版一批质量高、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的名村志。随后,我办印发了《广东省贯彻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方案实施意见》,积极推动该项工作。截至2020年6月,全省累计申报名镇志29部,已出版4部;申报名村志20部,已出版6部,均居全国前列。编修范围涵盖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还有部分市县正在组织申报工作。通过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这个平台,有效宣传推介了我省乡村建设成就,激发了各地编修名村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率先开展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并推出相关成果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粤委办〔2015〕19号)的工作部署,2015年5月起,我办牵头开展了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对全省13万多个自然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地毯式抢救式调查挖掘,直接投入力量超过17万人,超过百万人参与,收集到数十亿文字、数十万张图片和一批音像、实物资料。根据《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目前已整理和开发利用近千种普查工作成果。
1.编辑出版《全粤村情——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全集》丛书。丛书系统收集整理全省13万多个自然村落历史、人口、姓氏、地理、物产、建筑、风俗、故事、人物等历史人文信息,每个村一篇村情简介,图文并茂全景式展示广东省情农情。全书共约6亿字、70万张图,分368册。截至2020年5月底,已送出版339册,占计划出版数的92%。广州、深圳、中山、韶关、云浮、汕尾、梅州、江门、茂名、阳江等地同期推出一批研究成果。
2.编辑出版《驿道乡情》。为配合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我办结合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开展对南粤古驿道沿线自然村落的调查,编辑出版《驿道乡情》。该书收录历代方志中有关驿道的史料记载、古驿道现存遗迹等,并从上千个古驿道沿线村落中选取100多个有代表性村落,记述其历史人文状况等,首次绘制出南粤古驿道分布图,为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活化利用提供支持。清远、梅州、茂名、韶关、汕头等地亦打造出一批研究成果。
3.编辑出版《广东省精准扶贫村情集成》丛书。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实践方案》,助力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中心工作,2017年,我办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广东精准扶贫村情集成》。该书共32册,涵盖全省76个县(市、区),757个乡镇,2277个省定贫困村所含的16522个自然村,记述各自然村的经济社会信息和历史人文资料,为省领导及有关部门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决策参考。云浮、汕尾、揭阳等地亦打造完成一批研究成果。
4.编辑出版《广东名村系列丛书》《广东乡村集萃系列丛书》。结合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选取具有特点的村落及村落特色要素进行介绍,目前已出版《广东历史文化村》《广东美丽乡村》《广东特色产业村》《广东红色文化村》《广东特色建筑》《广东物产》等6册,推介村落近600个。同时贯彻“移动优先、数字优先”的要求,编发网络推文100多篇,在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南方+等平台推出,并向广东学联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介乡村。
5.建设全粤村情数据平台,实现村情数据智能化服务。以普查获取的13万多个村庄数据为基础,融入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资料,利用GIS、AI分析等技术建设全粤村情数据平台,以实现“以库资政”,为党委政府提供智能化、科学化决策服务;“一库知乡”,以一体化数据平台全方位展示村落乡情的基本目标。建设内容包括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数据库、自然村落村情展示子系统、自然村落专题分析子系统、自然村落可视化统计分析子系统。该平台被省政数局列入粤政图十大典型示范应用之一,目前基本建成并逐步推广使用。
6.连续四年联合多部门组织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号召青年学生深入村落、考察村情,讲述村落故事,激发认识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的大力支持。2018、2019年活动收到微视频2000多个,总时长近5000分钟,反映近3000个村的风貌,5500多人次参与,累计超过150万人关注。
(四)培育出一批建有村史馆的美丽乡村
省农业农村厅在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2277个省定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进程中,培育了一批建有村史馆的美丽乡村。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也积极推动和指导当地村情(史)馆建设。广州、珠海、梅州、阳江、清远等地建设了一批展示村情的方志驿站(村情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办将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职能部门在继续做好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相关成果开发基础上,推进名村志编修等工作,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深入挖掘广东乡村优秀文化内核,增强乡村文化价值认同,讲好广东故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要计划如下。
(一)继续推进村志编修
继续鼓励和指导符合条件的各类历史文化名村、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文明村、特色旅游名村、农业示范村、生态示范村、最美乡村等村庄,挖掘特色,申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利用这一平台宣传推介广东名村,打造广东乡村名片。在第三轮修志试点中,积极探索新时代村志编修模式、记述内容和表现形式等。
(二)挖掘普查资源,打造村情文化产品阵列
继续加大力度,完成《全粤村情——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全集》的出版工作,为全省13万多个村落留下永久的图文画像。深入挖掘广东村落特色,继续做好《广东名村系列丛书》《广东乡村集萃系列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同步推出轻量化数字产品,做好广东名村和岭南乡村特色的数字化推广。
(三)共建共享全粤村情数据平台
以共建共享理念,不断完善全粤村情数据平台建设,融入数字政府政务大数据平台,与其他部门村情数据互融互通;有计划分步骤将现有村情资料、村志数字化并融入数据平台,做大做强平台数据库,利用平台形成一批有方志特色的广东村情统计分析成果,辅助党委政府和部门决策。同时,贯彻“移动优先、数字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运用5G等新技术新手段,拓展平台使用功能,对接电子商务、手机应用等新领域,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分析村情、把握乡村脉络和推介广东乡村中的作用,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多途径宣传推介广东乡村,打造村情(史)馆,讲好广东故事
继续办好多彩乡村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教师、农村科技特派员、社会人士以多种形式记录广东乡村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精神风貌,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成果,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建设,进一步增强爱国爱乡之情,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综合运用融媒体,在方志广东公众号、南方+等平台持续发布广东乡村信息。继续推动村情(史)馆建设,并鼓励和指导乡村依托村情(史)馆广泛开展村志编修工作,讲好广东故事,展现广东乡村形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地方志工作的关心支持,也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