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粤志办函〔2019〕81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关于省政协
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019497号提案
会办意见的函
省文化和旅游厅:
梁伟强委员提出的《关于挖掘光大地方历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第20190497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单位会办意见如下: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挖掘光大地方历史文化特别是乡村文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必然要求,对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镇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志是记录传承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我省地方志系统一直重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近年更是将地方文化和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应用性主业”提高到全省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重要内容的高度推进,打造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出版类、建议报告类、媒体类、数字类、专题展览类、影像类成果,把地方志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志产品,发挥了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积极作用。在对地方历史文化收集整理方面,编纂出版大批志书、年鉴、地情书等地方志产品记录展示当地历史文化;201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牵头组织实施了“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的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对全省13.3万多个自然村进行了包括自然、政治、产品产业、历史文化等多达300多个子项的普查,一村一表、一村一文,基本摸清了全省乡村历史文化现状,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发利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光大方面,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史料支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在专题调研基础上,通过在报刊撰文、出版书籍、协助拍摄专题片等方式,推介南岗古寨,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保护开发利用建议被采纳,并全程参与修建古寨工作,该古寨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梅州市蕉岭县志办参与重修文福镇羊岃村的“力田草庐”工作;肇庆市德庆县志办为该县的巴戟天、何首乌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公路命名提供史实资料;中山市志办助力“中山五桂山沉香”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神湾禾虫”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等。
下一步,我办将立足地方志资料和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文化和地情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是加大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开发利用力度。加快《全粤村情》出版印刷进度,尽快整合推出普查数据,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地情支撑。加快推进普查数据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云平台技术提高普查成果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以地方志工作机构为主体,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社会力量,研究确定乡村主题主线,开展自然村落普查重点课题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资政参考。做好“广东名村系列丛书”、“广东乡村集萃系列丛书”等结构化成果。积极协调推进指导各地村情(村志、村史)馆建设。牵头省农业农村厅、团省委等多部门联合做好“多彩乡村”主题实践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挖掘推介以乡村文化为主的地方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大力推进地方志数字化工作。加快推进现有和新增地方志产品数字化。继续建设完善省情数据库,按照统一规范标准,加速志书、年鉴等地情资料入库,为社会各界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大力加强地情网特别是省情网内容建设,继续做好南粤村情展示、“产品、产业”栏目,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乡村文化进行整合推介。开发一批微传播、轻量化产品,以微视频、微电影、微纪录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介地方特色文化。
三是做好镇村志等地方志产品的编修。以实施中国名镇志、名村志、名街志文化工程等为抓手,指导做好镇村志编修,推动乡村系统梳理整合地方历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实施方志惠民便民工程,开展方志进乡村活动,积极指导参与农村书屋、方志驿站、村情(史)馆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挥重要传统节日、重大礼仪活动、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熏陶作用,实现地方志产品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推出一批地情精品产品。
专此函达。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9年5月20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