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州外港,位于今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西黄埔涌畔。唐代,广州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对外贸易的外港设在扶胥镇(今黄埔区庙头村),因珠江前后航道汇合后形成狮子洋大漏斗湾,江面辽阔,利于风帆航行。清代,崔弼《波罗外纪》载:扶胥“去海不过百步,想赖风清万顷,岸临不测之渊”。
明清时期,因扶胥港渐淤积,琵琶洲东南附近的黄埔村(今海珠区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外港,时称黄埔港。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黄埔村南边码头设立挂号口,黄埔村成为外贸必经之地和征收外国商船关税之所。1757年至鸦片战争前夕的1840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对外进出口的唯一集散地,黄埔挂号口随之闻名世界。有“洋楼虽栖于省岸,市舶皆聚于黄埔”之说。
当时,黄埔港设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等。其间停靠黄埔港的有瑞典“哥德堡号”、美国“中国皇后号”、俄罗斯“希望号”和“涅瓦号”、澳大利亚“哈斯丁号”等。
后因江畔淤积影响海船停泊,1862—1874年将港口移至长洲岛北岸(今黄埔军校旧址所在地),沿用“黄埔港”之名。黄埔村今保存大量清代民居及古码头碑石。——《广东印记》
(图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