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泥塑与陶塑、灰塑并称为“广州三塑”,是一项具有广州民情风俗的特色手工艺。秦汉以来大量人口迁移到岭南,泥塑也随佛教、道教等传入广东。广东地区最早的泥塑起源已不可考,或与泥菩萨神像有关。而最早的泥塑匠人来源于从事大型泥塑神像或者祠堂建筑的工匠,他们带来中原的审美观念与泥塑技术,逐渐在本地工匠群体传播。
泥塑技术与岭南风物充分融合逐渐本地化,形成了独立的广州泥塑工艺。广州泥塑与广州城市发展共存,在泥瓦匠中世代传承。民国时期,广州对城市建筑进行规划管控,随着西村士敏土厂等水泥厂的陆续投产,水泥逐渐替代砖瓦,泥塑开始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泥塑群体继续减少,到20世纪60-70年代中期仅在官方文艺中得到延续。改革开放后,广州泥塑重焕生机,逐渐在古建筑修缮和工艺品上得到发展。2019年“广州泥塑”正式列入荔湾区非遗项目。
岭南地区普遍气温高且潮湿,因此广州泥塑使用的陶泥也因地制宜,不同于北方在粗泥中加入草根灰的方法。广州泥塑通常以手工制作为基础,在黏土里加适量的棉花反复槌入细泥中捣匀,手工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后自然阴干,大型泥塑还要经过搭骨架、上粗泥和上细泥、补裂缝等工序。除了传统的搓捏贴等技艺,泥塑匠人依靠泥性还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刀,运用旋、刻、转、插、刮、画、削、抠等技法设计泥塑,注入广府文化独有的审美,呈现出区别于其他地方雕塑的美感和内涵。
广州泥塑艺术构思通俗易懂,艺术表现形式丰富,技法讲究细腻传神,题材以佛像、人物、动物、花卉等为主,展现广州市井百态,蕴含着浓郁的本土民俗特色和广府文化气息,主要作品有广州五仙观《五羊仙化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过大秤》《荔枝》等大型群塑。广州泥塑,是广州乡愁的文化载体之一,在广州工艺家族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广州人心目中拥有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广州泥塑作品:《荔枝》 作者:万兆泉
广州泥塑作品:《西关小姐》 作者:万兆泉
资料来源:荔湾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片《广州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