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庆场面皆有描述:“岁五六月间斗龙船”,主办者给全胜者赠与“状元标,张伎乐,簪花挂红”,龙船“得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这种宴饮,珠三角人称为食“龙舟饭”。
龙舟饭
赛龙舟重视的是观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其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奋勇当先的精神,为广府人所青睐。从农历四月初八起,就要把深埋在涌底或池塘里的龙船挖起,洗净,风干。龙舟多以柚木、坤甸木制成,木质坚韧耐腐蚀,去水快易划。小的可10人,大的可80人。然后择吉日“起龙”,将船头船尾披红挂彩,擂鼓放鞭炮,请念吉利语,洒上净水,龙船下水,随后举行“采青”。
赛龙舟现场
扒龙舟有趁景、斗标两种形式。趁景是各方龙船前来应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从五月初一开始,至五月二十日止,每天一景,轮流在各乡举行,趁景仪式有起龙、进水拜神、采青、划船、吃龙船饭、入窦等过程。斗标即“斗龙舟”,也就是龙舟竞渡,在趁景热身之后举行,比赛规程复杂,后多将所有参加比赛的龙舟集中一处进行比赛决胜负。旧时在扒船之前,先将庙里的神灵请到龙舟上,这个仪式称为“请神”,龙船还要安放神斗和北帝行宫。在龙舟节祭祀仪式中,龙崇拜贯穿始终,而水神北帝又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是珠三角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在岭南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出游。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吃罢龙舟宴,当即选出两个桡手,分别扛着龙头、龙尾,在锣鼓声中巡行到河边,举行祭拜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把龙头、龙尾装上龙舟,是谓“旺龙”。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
每年端午前后,不少村庄、龙船都会上演龙船走亲的活动。广州泮塘与佛山盐步两地以异族、异姓龙船结契上亲,数百年一直保持着探亲互访的风俗。这种礼制风俗承载了独特的文化沉淀,不仅将两地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推动着两地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