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题辞
鲁 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选自鲁迅著《野草》,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年版
鲁迅雕像(位于中山大学校园)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1927年1月离开厦门来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同年9月底,离开广州赴上海。毛泽东曾称赞:“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
写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7年4月26日的广州,其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题辞》第一句便交待了写作背景。为什么“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呢?这是因为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血腥现实,“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有许许多多感愤要写,因而“觉得充实”,可又捉摸不定,不知怎么说,以至无话可说,又“感到空虚”。这便是作者写《题辞》的时代背景和心境。
诗词赏析
这篇散文诗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是一篇极富哲理与战斗精神的散文诗。诗中有四个重要意象—野草、诗人、地面、地火,诗人用这四个意象结构全篇。强大而黑暗的地面禁锢着生命,吞噬着世间万物,吞噬着歌声与笑声,并以此为营养。地面下奔突的地火将自然万物焚毁,天地间一片静穆与空虚。诗人在无人的旷野上游荡,无法开口,无法呼吸,孤独而悲愤。突然,诗人发现远方有一丛野草,这丛野草那么丑陋,那么卑微,不能大笑,也不能歌唱,但正用自己的死亡与腐朽为世界带来新的生命。诗人突然顿悟了死亡与腐朽的意义—那就是带来新生。于是诗人不再痛苦,不再空虚,而是欢欣鼓舞,“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诗中,诗人化身为生命的歌者,在旷野间呼唤着世间万物的生命,呼唤着远去的光明与希望。诗的最后,诗人在大地上刻下自己的誓言:愿与野草一样,将自己归还给死亡,以换取世间万物的降临!在这首诗中,诗人就是野草,地面和地火象征着强大的黑暗力量和破坏力量。全诗思想深邃,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