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
辗转兰床独抱衾,
起来重读柏舟吟①。
月明霜冷人何处,
影薄灯残夜自深。
入梦相逢知不易,
返魂无术恨难禁。
哀思唯奋酬君愿,
报国何时尽此心。
注解:
廖仲恺雕像(位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内)
作者简介:
何香凝(1878 —1972),广东南海人。廖仲恺夫人。国民党左派,杰出的女革命家。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参与改组国民党,主张国共合作,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妇女部部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坚持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抗日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在广州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
写作背景: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今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内)门前被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暗杀,作为革命伴侣的何香凝写下这首悼亡诗以志哀,表达对廖仲恺的思念之情和自己不忘报国之志的高尚情怀。
诗词赏析:
先秦时期,卫国的女子哀悼英年早逝的丈夫,悲痛万分,遂作柏舟之歌:“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卫国女子的悲痛穿越历史的隧道,感染了同样因丧夫而悲痛的诗人。月明霜寒,影薄灯残,兰床寂寥,衾冷衣单,诗人辗转难眠,唯有吟咏《柏舟》,以抒哀痛。但诗人并未沉沦在无尽的哀痛中,卫国女子“之死矢靡它”的坚贞精神在黑夜里透出一丝光亮,使诗人感受到了温暖,获得了力量。诗人遂生出新的希望,立誓继承亡夫的遗志,不惧生死,以身报国。全诗情感深沉细腻,以兰床、明月、冷霜、薄影、残灯等孤单凄凉的意象抒发诗人的哀痛之情;以柏舟意象抒发诗人坚贞不渝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