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书学剑走羊城,
只为黎元苦匪兵。
斩伐相争廿四史,
岂无白刃可亡秦②?!
选自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周逸群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注解:
①李侠公(1899—1994):贵州贵阳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19年以官费生选送日本留学,与同在东京留学的周逸群结为挚友。1924年,在上海与周逸群等创办《贵州青年》,传播进步思想。同年,出任黄埔军校特别官佐。后参加东征、北伐。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反蒋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贵州省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省民政厅厅长,民革贵州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②亡秦:楚国灭亡后,民间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此处指推翻反动统治。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
作者简介:
周逸群(1896 —1931),贵州铜仁人。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期间,参与组织成立革命团体火星社,当选为国民党特别党部第二届执行委员,参与建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后任国民革命军军委会政治训练部宣传科科长,协助周恩来工作。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和贺龙领导湘鄂边起义后,历任红六军政委、红二军团政委、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1931年在湖南岳阳牺牲。
写作背景:
1924年秋,作者怀着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进行武装斗争的信念,从上海来到广州,准备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写下了这首投笔从戎的豪迈诗。在黄埔军校,作者见到了贵州同乡、挚友李侠公,他不胜欣慰,感慨万千,遂以此诗相赠。
诗词赏析:
诗人与李侠公相约投笔从戎,先后赴黄埔军校,并作此诗与李侠公共勉。诗的前两句抒发诗人投笔从戎的革命气概和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革命抱负。后两句回顾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在征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暴虐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终会有手持白刃的英雄将其推翻。全诗既有革命的激情,又有理智的思考,诗风劲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