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以来,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下称“市地方志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通知》等要求,以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市共编纂出版市、县、镇、村级志书100多部,年鉴130多部,地情资料约200部,修志成果丰硕,为江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985年3月4日,江门市委、市政府成立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委会下设办公室,即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编纂《江门市志》及指导各县编修县志。1998年2月,调整后的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领导和编纂《江门市志》和《江门年鉴》,并负责指导江门各县级市的志书和年鉴的编纂工作。至此,江门市地方志工作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2019年机构改革,江门市档案馆加挂江门市地方志办牌子,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1984—2024年,江门下辖各县(市、区)均设置修志机构。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地方志工作纳入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市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均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历任市分管领导关心和支持地志工作,多次听取地方志工作情况汇报,多次过问档案方志展馆建设,并对地方志工作进行批示,多次参加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40年以来,地方志工作从编纂一部志书,到编纂年鉴、地情书,开展旧志整理、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地方志数字化建设等多元化发展,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独特文化价值越发突出。
2021年12月12日,江门市地方志办迁址至江门市档案中心
史志鉴编修成果丰硕
两轮志书编修全面完成。1997年,江门市完成第一轮《江门市志》编修(1998年11月出版发行),系统记录十四世纪中叶至1987年末的江门市情况(以原江门墟为主,1983年后涉及大市的重大活动)。2002年,江门市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江门市志(1979—2020)》于2012年出版发行,记述上限为1979年,下限为2000年,记录范围为全市范围,1983年6月至1987年,江门管辖阳江、阳春的重大事件略有记叙。
二轮江门市志编修成果
1995年10月,《新会县志》出版发行,成为江门市出版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1996年5月,《新会县志续编》出版发行,为第一轮修志后全省第一本续志,对全省探索续编的写法具有开创意义。1996年12月,《台山县志》出版发行。2000年后,《鹤山县志》《开平县志》《恩平县志》相继出版。《蓬江区志1984—2004》《江海区志1985—2004》《台山市志1979—2000》《恩平市志1979—2004》均于2012年完成出版发行。
《新会县志》与《新会县志续编》
专题志书凸显地方特色。2021年,江门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服务新会陈皮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启动《新会陈皮志》编修工作,目前已完成省、市审核,即将付印。同年立项拍摄《新会陈皮影像志》,共分6集,从历史、地理、种植、炮制、品鉴和文化六个方面,全面呈现新会陈皮的发展,被列入省地方志
办“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成果——广东省情百集微视频。2022年,为推动江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江门市编修出版《江门中医药志》,该书是全省首部中医药文化志。2023年,为全面、系统、客观记录江门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市人民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总结全市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为江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启动《江门市扶贫志》《江门市全面小康志》编修工作。
《新会陈皮影像志》于2021年12月12日正式发布
2022年12月,《江门中医药文化志》印刷出版
部门志和镇村志编修成效明显。为记录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江门市大力推动部门志书、镇村志书编修工作。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江门市集中资源和力量,验收审查一批部门志和镇村志。蓬江区编有《杜阮镇志》《环市镇志》《潮连乡志》等;新会区编有《新会县工业志》《新会县外经贸志》《新会县财政志》等;台山市编有《台山人民代表大会志》《台山国土资源志》《台山金融志》等;开平市编有《开平县广播电视志》《开平县旅游志》《开平县政协志》;鹤山市编有《鹤山市农业志》《鹤山华侨志》《鹤山树木志》;恩平市编有《恩平宣传志》《恩平纪检检察志》《歇马村志》《大亨村志》等书籍。
台山市部分部门志编修成果(台山市地方志办供)
鹤山市部分部门志编修成果(鹤山市地方志办供)
旧志分类整理保护略有成效。为传承保护珍贵历史文献,江门市不断加大旧志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先后点校整理出版《康熙恩平县志》、《乾隆新会县志》、(明)嘉靖二十四年《新宁县志》、(清)光绪十九年《台山县志》、《道光开平县志》。2021年,江门市地方志办点校出版《同治<新会县续志> 光绪<新宁县志>》。2024年,鹤山市地方志办点校出版《乾隆 鹤山县志》。
台山市(明)嘉靖二十四年《新宁县志》及(清)光绪十九年《台山县志》重印本(台山市地方志办供)
2021年,《同治新会县续志 光绪新宁县志》出版
综合年鉴编纂更加规范。1986年,江门市第一部年鉴《台山年鉴》由台山县志办编修发行,这是1949年后全国第一部县级综合性年鉴。1989年1月,中国县镇年鉴社在台山县召开全国县镇年鉴现场研讨会,台山县在会上介绍经验。1986~1994年,江门台山共出版4部年鉴,其中1993年出版的第三部《台山年鉴》在全国举办的首届地方志年鉴评比中获县(市)一级条目编写、框架结构和美术装帧3项二等奖。1997年《江门年鉴》创刊,随后江门各县(市、区)年鉴陆续创刊,至2012年,全市全面实现地方志部门开展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2016年,江门全市8部年鉴基本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要求。至2024年,江门市各级地方志办共编修年鉴132卷。其中,《蓬江年鉴·2017》在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获地方综合年鉴综合奖三等奖,单项奖“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3项获三等奖、“检索、编校质量和出版时效”获二等奖。《江门年鉴》获评全省优秀三等年鉴3次;《开平年鉴》获评全省优秀一等年鉴1次、二等年鉴1次、三等年鉴4次;《新会年鉴》获评全省优秀二等年鉴3次,三等年鉴1次。《台山年鉴》获评全省优秀一等年鉴1次,三等年鉴2次。
199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台山年鉴》在首届全国地方年鉴评奖中荣获框架设计二等奖、条目编写二等奖、美术装祯二等奖3个奖项(台山市地方志办供)
至2024年12月,《江门年鉴》共出版26卷
地方史编写有新突破。2022年,江门市开展首部地方史《简明江门古代史》编修出版工作。2023年,开展《侨见侨史——20世纪初期华侨华人企业股票图录》(暂名)出版工作,目前该书已经省委宣传部同意立项出版,书稿已进入全书统稿阶段。2024年,鹤山市编纂出版《鹤山大史略》,开平市编纂出版《红色档案 开平记忆》。蓬江区编纂《江门市蓬江区40周年大事记(1984-2024)》。江海区编写《江海大事记(1994-2024)》;台山市开展《台山近代特色建筑简史》编修工作。
《简明江门古代史》2023年5月正式出版
《鹤山大史略》2024年1月正式出版(鹤山市地方志办供)
《红色档案开平记忆》2024年1月正式出版(开平市地方志办供)
资政教化功能日益彰显
地方志资政辅治能力不断提升。2009年,江门市地方志办创办内部刊物《资政参考》,至2020年共发行100多期。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江门市地方志办开展“《资政参考》战疫特辑”编写工作,从教育、文体旅、农业农村、社会捐赠、表彰先进、企业帮扶等6个方面进行专题编纂,并编辑整理《江门市防控“非典”工作档案资料汇编》(共180份672页)和文章《关于江门市应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思考与建议——以2003年江门市抗击“非典”疫情为例》,送有关部门和专家,为江门全力防控疫情提供详尽的历史借鉴参考资料。2024年,江门市地方志办重新启动资政参考编纂工作,全年完成2期《江门档案方志资政参考》并送各有关单位参考。蓬江区印发资政信息12期、新会区编写《资政参考》44期,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江门市地方志办编印资政参考,至2020年共发行100多期
《江门档案方志》由江门市档案馆、江门市方志办主办,创办于2009年,主要设政策法规、业务探讨、经验交流、五邑地情、人物春秋等栏目
方志档案展览宣传影响力不断扩大。江门市地方志办充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阵地,通过主办、合办、承办等方式,先后制作 “江门解放57年发展历程——馆藏档案展览”“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图片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题档案文献展”等18个展览,面向党政机关、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群众开展爱党知史、爱国爱乡教育,地方志影响力不断扩大。各级地方志办也结合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江海区承办“大江大海大时代——江门市江海区建区30周年档案展”,生动展现江海区从昔日农田阡陌蝶变为现代化都市的壮丽历程。新会区先后举办《卅载辉煌百年圆梦——新宁铁路建成100周年专题展》《古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新会百年辉煌——新会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图片展》等展览。开平市先后制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砥砺前行——建党98周年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平历史图文展”“践行初心使命,奋力民族复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开平历史图文展”“开平
市红色资源图文展”等展览。恩平市先后举办《印记•发现恩平革命历史遗址》专题图片展、《恩平市设市30周年发展成果展》等。
参观展览现场
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亮点纷呈
40年来,江门市各级地方志办利用丰富的地情资料优势,开展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亮点纷呈。
地情书编研出版成绩喜人。1986年后,江门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着力史料开发,先后通过主编、合编等多种方式完成各项著作约200部。其中,江门市地方志办出版有《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华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五邑民俗民间艺术》《珠江西岸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江门开发图像简史》《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方言与文化调查研究》《抗疫显英豪——江门市抗击新冠肺炎专题摄影作品集》《最美逆行者》等书籍。特别是《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方言与文化调查研究》,从家国关系、文化认同、宗教传播、民俗信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凸显江门地域文化特色,为研究和宣传海丝文化提供新视野,积极推动海丝文化遗产保护、提升记忆传承。该书获得时任广东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华康批示:“江门市地方志办抓住地方文化特色,发挥优势,挖掘地方方言与海洋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认同,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种瞄准机会,服务中心,发挥作用,寻求突破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2020年,《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方言与文化调查研究》正式出版
蓬江区编有《蓬江人物辑录》《江门蓬江大事记(1984-2015)》等书籍,2023年启动《蓬江区建立40周年大事记(1984-2024)》编纂,记录蓬江城市发展历史脉络和重大转折点。江海区于2012年出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乡土教材《江海英贤》,重点选取江海区9位革命英雄人物,以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形式记录其英雄事迹,为本地特色教育提供优秀教材。新会区编有《新会史话》《梁启超史话》《新会地情通览》《新会史志探微》《新会古今》等读物,出版发行或内部印发,细致展示新会历史文化面貌;并出版《新会红色旅游》,服务文旅发展。
蓬江区地情书籍(蓬江区地方志办供)
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开发利用效果明显。2015年,按照省地方志办统一部署,江门市地方志办启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2016年3月全面推进,对全市10360条自然村(个别自然村因地情基本一样,经请示后合并普查,数据和市民政局的数据略有出入),重点对各自然村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风俗习惯、家谱家规、宗教信仰、文物遗址、掌故传说、历史事件、人物、华人华侨与港澳台同胞”等方面进行普查登记。2016年、2017年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连续两年写入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政府工作清单》督办。2024年12月,《全粤村情》江门卷28册全部完成出版。
《全粤村情》江门卷
2021年12月12日“侨都根源”族谱家谱信息化工程在江门市档案馆(江门市地方志办)新馆落成启用仪式上正式上线。该工程是江门市地方志办结合普查工作创建的族谱家谱信息化平台,已录入族谱349本,村落数509条,家风家训452条,涵盖姓氏数70个、族人数29万人
台山市结合普查编撰出版《台山名优特产》,按种类分为农产品、水产品、加工类等三部分,20多个品种,共4.8万字,较为全面地记录台山的名优特产,其中包括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台山鳗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台山大米”“台山青蟹”“台山蚝”等(台山市地方志办供)
开平市结合普查开展全市祠堂、家塾摸底调查,编印《开平祠堂(家塾)图文集》,深度参与陈荣捷故里活化利用等乡村振兴项目(开平市地方志办供)
恩平市结合普查,编纂《<恩州古韵>恩平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精编》(恩平市党史市志办供)
打造“多彩乡村”品牌效应。2023年6月30日,以“讲存史 展村史 传村史”为主题的全省2023年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启动会在鹤山华侨城古劳水乡召开。江门市地方志办牵头推进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广泛发动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广大师生、社会团体参与活动,深入乡村调研,采用微视频、摄影作品、书法、绘画、工艺作品等多种形式记录乡村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等,挖掘并推介优秀乡土文化、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和成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鹤山市、台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获评为2023年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地方志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凸显
方志文化场馆建设不断完善。江门市不断加大方志场馆建设力度,持续增强方志文化社会影响力,至2024年,全市更新上报省方志文化场馆目录23个。
江门档案方志展馆于2021年12月12日正式启用,展馆设固定展陈区,是江门市首个全面、系统地展示江门全市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展馆,共设3层固定展厅,面积3360平方米,一层展陈江门历史沿革、概况、江门名片、“侨都根源”族谱家谱系统、世界遗产和国家非遗等内容,二层展陈江门地方著名人物、文化传承、华侨史话、民俗风情、历史人文及自然景观等内容,三层展陈红色印记、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等内容,能满足信息利用、古籍修裱、文献阅览、编纂研究、学术交流等读志用志需求。此外,展馆还陈列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如茅龙笔、荷塘纱龙、盘龙山桔及工艺品,以及被市领导誉为“镇馆之宝”的清咸丰年间的新会陈皮。自开馆以来,江门市档案方志展馆共接待参观群众1950人次。
江门档案方志展馆
蓬江区探索共建共享模式,规范建设方志驿站,累计建成镇级方志文化场馆7个。新会区以新会建置起源地为契入点,建成启用司前镇天等村“河村往事”村史馆,生动反映新会和河村1800多年的璀璨历史人文。开平市结合市自助图书馆三埠松园分馆及长沙文体活动中心打造建设2个方志驿站。恩平市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推动重点村特色村开展村史馆建设,及时开展业务指导,建成17个村镇史馆。
潮连街道芝山特色地情主题馆(蓬江区地方志办供)
开平市自助图书馆三埠松园分馆“方志驿站”(开平市地方志办供)
地方志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江门市全面开通地情网,2012年江门地情网进行升级改版,新网站增设编研、侨乡春秋、侨苑撷英、华侨文史、侨乡人物、音信侨批、今日往事、五邑大事、培训等9个栏目,扩充195万字,600多张图片新网站使之成为了解本地历史的重要窗口。各级方志部门均加大信息化步伐,各县(市、区)地情网站定期更新、丰富地情网站的内容、栏目,并基本实现与省情信息库联网,形成以省情信息库为龙头、市地情网站联网的信息网络,实现分级管理、资源共享。2015年全国网站普查后,江门地情网与江门市档案馆官网合并,各县级地情网站进行集约化建设设有概况、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信息、大事记等栏目。在新媒体开设专栏方面,江门市地方志办开设江门档案方志(微博)和五邑档案方志微信,并落实专人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江门地情网站截图
五邑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截图
2022年5月,台山市地方志办与台山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撤县设市三十周年”专题报道,共推出8个专题,阅读点击量超2万次。
地方志“轻量化”产品不断丰富。江门市抓好省情网省市县栏目共建工作,大力搜集图文资料,利用“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平台,讲好江门故事。2023年9至10月,江门市精选特色内容15条,集中推介侨乡的名人文化、武术文化、特色物产、非遗资源,宣传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方志广东”公众号持续推送5周,共推送14条文章、1条动画片,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新时代的江门。该次活动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获学习强国广东平台、“粤政”企鹅号、腾讯新闻APP平台等转发。其中,学习强国广东平台转发12篇。活动还带动广大网民积极互动,参与评论、点赞、转发,据统计,推广总曝光量约700万次。《【粤故事】开平八景》项目入选中志办“2023年地方志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是江门市唯一入选展播的项目。恩平市联合有关单位开设“恩州档案”专栏,发布推文17期,相关的报道引发社会热烈的讨论,阅读量达10万多人次。
新时代,江门市地方志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服务新时代,在守正创新中打造堪存堪鉴的精品志鉴和地情书籍,在继往开来中谱写地方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江门市地方志办
202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