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方志编纂源远流长,自东汉杨孚编纂《南裔异物志》始,修志之风代代相济,永续华章。元代陈大震所编纂的《南海志》,是现存最早的广州方志。目前,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州府志、县志76种,专志48种。1984年11月,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广州地方志事业由此起步,区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也先后应运而生。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修志工作者以“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锲而不舍,取得丰硕成果:完成两轮志书编修任务,打造综合年鉴品牌,专业志(鉴)、部门志(鉴)、镇街村志编纂初具规模,方志馆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地情书籍出版以兼具学术性和资料性而独树一帜。广州地方志事业从最初的单一编纂志书,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史并举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广州市地方志事业不仅走在全省前列,许多工作还领全国之先:在全国率先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首创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并上升为全国性工作制度推广实施;经国务院大湾区办批准,创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建成全国首家由政府立项的地方志馆,地方志新馆建成为全国方志系统示范场馆;首创市情专题开放活动,建成广州口述历史数据中心和市民录音棚及方志智慧图书室。2005年,荣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在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中成绩突出,获中指办通报表扬。2019年,获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社会力量支持地方志工作获全国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广州市方志工作者正践行着这一优秀传统,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努力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动、“四个出新出彩”贡献史志力量。
2005年荣获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坚持依法修志方志体系逐渐完善
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广州市大力推进依法修志。2011年,以市政府第60号令公布实施《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这是广州市第一部有关地方志工作的政府规章,将依法修志提到了新的高度。2012年和2014年,先后制订《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管理办法》《广州市年鉴工作管理办法》,以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完善地方志工作制度,进一步提升依法修志水平。
广州“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重视修史修志”。2019年1月,整合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原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职责,组建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加挂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牌子,这是一场系统性、革命性机构重塑,有效整合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机构实物资源、业务资源、人才资源,贯通百年党史和两千年城市发展史、贯通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研究和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贯通党史文献和志书年鉴征集编纂、贯通广州红色基因传承和讲好广州故事留住广州记忆,广州大史志工作格局逐步搭建。
2019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广州史志工作规划(2019-2022年)》,该规划立足于新组建的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的主要职能,全面整合党史、地方志两大业务版块,推动广州史志事业的深度融合与长远发展。通过5年的接续奋斗,基本完成《规划》的任务部署,搭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州具体实践研究、志书年鉴地方史地情书编纂、地方党史文献征集、数字化智能化史志阅读、社会史志力量协作五大平台,推动广州党史、地方志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7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广州市史志工作规划(2023-2027年)》,为广州方志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广州市史志工作规划(2023-2027年)
夯实事业根基志鉴编修成果丰硕
1984年以来,广州市以组织编纂两轮市、区县两级综合志书为中心,策划和推动重大事件志、部门志、行业志和事业志等专志编纂,引导、支持和指导镇街村志编纂,形成多元系列志书。《广州市志》编修于1984年启动。市地方志办在理论准备不足、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边摸索边实践,逐步建立“编簒工作三级责任制”“分志主编责任制”“总簒工作三级负责制”和“志稿三级审查制”,层层落实部门责任和岗位责任;以业务培训、志稿评审、工作交流、理论研讨等方式加强业务学习和指导,提升修志人员业务水平。2000年《广州市志》出版,全书21卷23册2400余万字,全面系统地反映1840-1990年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广州市志(1991-2000)》编修于1999年启动,于2010年出版, 共19卷10册1200余万字。《广州市志(1991-2000)》创设《政府决策志》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个人物专记,引起广泛关注。 创编亚运会史上首部志书《广州亚运会志》、全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志《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2022年启动《广州市全面小康志》编纂,2023年《广州扶贫志》在全省率先编纂出版。全面推进68部部门志(行业志)编纂,38部完成终审,23部出版。32部广州市名镇名街名村志,20部完成终审,16部已出版。
首轮广州市志
广州市志(1991-2000)
部门行业志丛书
自1983年以来,广州年鉴事业始终薪火相继、不断向前。《广州年鉴》(原名《广州经济年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地方综合年鉴,自1983年到2023年,已连续编纂出版41卷,累计6000多万文字,上万张图片,全面、系统、真实地记录了广州这座城市四十载的发展历程。40年来,《广州年鉴》始终坚持创刊之初的办刊宗旨,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广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了解和研究广州提供基本资料,并不断开拓创新,丰富年鉴品类,相继创编出版《广州年鉴》英文版、《广州年鉴》简本和《广州市情》手册。其中,《广州年鉴》英文版是全国省会城市和广东省第一部面向海外,全面、系统介绍广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英文年度资料性工具书,填补了国内省会城市和广东省编纂出版英文版年鉴的空白。除编纂出版《广州年鉴》系列产品,2010年,广州创刊《珠三角城市群年鉴》,首创珠三角九市“共同参与,平等合作”的年鉴编纂工作新机制;2017年,《珠三角城市群年鉴》改创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是广东省地方志系统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编纂出版的区域综合性年鉴,连续编纂至今,3次获得全国地方志成果(年鉴类)特等奖。
广州年鉴
广州各区地方综合年鉴事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番禺率先启动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至2008年,全市各区县全部编纂综合年鉴,均为一年一鉴。其中,《黄埔年鉴2020》为全省首部入选全国年鉴精品工程的地方综合年鉴,《越秀年鉴》多次获全国地方志成果(年鉴类)特等奖、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特等奖。
系列年鉴
服务中心大局资政辅治能力不断提升
协助全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大项教育活动,编印《百年征程 英雄广州》等系列党史口袋书,发至全市基层党组织,举办“红棉花照英雄城主题教育展览”“初心永恒 矢志奋斗——中国共产党广州百年历史”“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广州帮扶展”等系列展览,讲好广州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提供资政参考和史料服务。2021年创办《广州史志参阅》以来,形成《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历史地位的重要论述》《广州工业现代化历史进程及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广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等一批有较高历史参阅价值的资政成果,目前累计编印92期,其中53期得到市领导批示,高效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治理。撰写《广州市城市社区管理情况调研报告》,为广州市进一步为基层减负提供参考,撰写《广州组织建设史研究》获市委组织部建党百年专题调研活动一等奖。常态化向市领导、有关部门和个人提供资料服务,2024年市、区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提供资料服务200余次,提升“三服务”能力。
广州史志参阅
深化理论研究方志理论水平迈上新台阶
广州重视方志理论研究,先后成立市地方志研究所和市地方志学会,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研究成果丰富、水平较高,在《中国地方志》发表的论文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市地方志学会自1987年成立后,有计划地持续组织方志理论研讨活动,广泛发动全市修志人员和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文博系统的研究人员参与方志理论研究和交流。围绕志书编修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召开研讨会为主、开展课题研究为辅,推动理论研究,内容涉及方志基础理论、方志编纂理论方志工作管理等多方面。共举办和承办方志理论研讨会和学术年会20余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沿海开放城市和特区地方志研讨会”“全国城市区志广州协作研讨会”“中国地方志方志性质研讨会”“第九届全国中心城市地方志工作交流会”等。理论成果丰富,出版志鉴理论专著7本,其中《一代志坛--马克思主义方志学理论与实践》是全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方志学”为命题的方志理论专著。在《中国地方志》《中国年鉴研究》《中国方志馆研究》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论地方志的本质属性--兼与“官修性”说商榷》一文是全省地方志系统迄今唯一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论文。广州市地方志学会于2008年9月被评为全国先进学会。
理论研究成果
2014年以来,每年组织地方志理论和地情研讨活动。2014年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城市发展研讨会、2015年广州大典与历史文化研讨会、2017年广州大典与岭南家书家训家风研讨会、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广州解放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0年广州近百年历史研讨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广州百年历史研讨会,2022年“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理论研讨活动、2023年“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纪念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4年“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理论研讨活动。每次精心组织理论研讨会,征集到较高质量论文上百篇,汇聚多方力量推动史志研究。组织业务人员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在2020年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中,广州3篇论文荣获一等奖、1篇获二等奖、1篇获三等奖;在2022年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中,广州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获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广州2篇论文荣获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2020年以来举办6期史志学术沙龙。深入探讨解决修志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升修志队伍理论水平。
强化阵地建设打造示范性方志场馆
1995年,广州建成全国首家由政府立项投资、按现代地方志功能规划的地方志馆,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肯定并在全国地方志系统推广,对全国地方志馆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2017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设计的广州市地方志新馆正式向大众开放。新馆建筑面积12629平方米,另有南广场临展面积约2400多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方志馆,也是全国方志系统示范场馆。该馆有全国首个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全国首建的7个高校地方志分馆、全国首建的与广州图书馆联网的方志智慧图书室及展厅市民录音棚,是24个单位的市情教育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广州市地方志馆采用大量现代手法,除了保留原有的岭南名志展示外,还有360°环幕影院、4D“船说广州”故事屋,骑楼街区场景复原等。其中“方志广州 羊城今古”展厅面积6603平方米,为全国之最,从“城、商、政、人、水、文、区情、大湾区”八个方面,展示广州的千年历史与发展成就。2017年11月,承办“中国梦·方志情”首届全国方志馆讲解员。2022年、2024年,广州市地方志馆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方志馆”“广东省优秀方志馆”。扎实推进方志分馆和方志驿站建设,制定《广州市史志驿站建设管理指引》,全市共建方志驿站321个,数量在全省各地级以上市位居第一。
1995年广州市地方志馆开馆
广州市地方志新馆
广州市地方志馆序厅
360度环幕影院
口述采编室
多功能评稿室
讲解机器人
建馆2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保存与服务,与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展合作交换,深化族谱、村规民约等反映地域历史特点的文献征集管理,形成富有特色的文献馆藏。目前,馆藏图书文献总量14万多册,其中被鉴定为可移动文物的古籍50种453册。建立馆藏目录体系和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及时向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史志文献查阅服务,主动向方志分馆、方志驿站、社区、图书馆等单位提供史志文献赠阅服务,2019年至2024年,累计对外赠书6万多册。
发挥育人功能推动史志文化走近大众
广州市地方志新馆建成以来,先后组织了46次广州市情专题开放活动,主题包括“智能机器人助力广州市地方志馆升级改造”“小学生讲解员招募大赛决赛”“花城花市花的文化传承”“红色广州伴我行 薪火相传守初心”“新广州 新征程”等。不断优化升级展陈,围绕中心工作,推出“老城市新活力”“英雄广州”“红棉花照英雄城”“广州英烈雕塑展”“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广州扶贫展”“中国共产党广州百年历史展览”“港穗双城图片展”“新时代广州成就展一-奋进新时代起航新征程”“新时代区情展”“广州市史志事业成果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州实践”等专题展等。2019年以来,市地方志馆共接待参观人数共计498055人,团队共计1431场。
中国共产党广州百年历史展览
广州扶贫展
港穗双城图片展
2022年以来,广州市地方志馆创设“英雄广州”“羊城今古”“大湾区讲坛”三个讲坛,分别邀请省市各界专家宣讲20余场,受众2000余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羊城今古讲坛
英雄广州讲坛
坚持守正创新轻量化数字化转型加速
2019年,编印《广州红色史迹手册》《红棉花照英雄城——中国共产党广州历史(1921—2019)》《创新创业在广州——优秀企业家口述访谈摘要》等宣讲口袋书15370册,发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3400多个基层党支部。2021年,为服务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组织编写《百年征程英雄广州》4册口袋书,发放全市3.9万个党组织、2863个文明实践站以及党史教育基地、方志驿站、学校和军营5.5万套22万册,并在线上同步发布。
《百年征程英雄广州》口袋书
以“广州市情网”“广州市情微信公众号”“读史读志平台”为宣传阵地,积极推进史志信息数字化及微产品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加进完善“乡村振兴”“广州话旧”“鉴知广州”等新专栏,不断推出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史志数字化产品。持续推动史志书籍数字化,规范新增图书数字化入库机制,推出优盘、光盘、在线点读等轻量化志鉴产品,不断优化信息传播方式,有力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完成两期广州数字史志馆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数字展厅,上线“广州市情”南方号。积极探索地方志核心业务信息化,建成地方志年报在线报送系统,率先实现地方志年报业务的全程无纸化、网络化、数字化。
数字史志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广州方志人将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地方志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记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州的生动实践,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12”思路举措,持续增强历史自觉,讲好广州故事,不断推动广州市地方志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