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省、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落实地方志工作“一纳入、八到位”,一手抓修志编鉴,一手抓开发利用,以《东莞市志》、部门志、专业志、镇街志、村志等志书群和《东莞年鉴》、中心镇街(园区)年鉴等年鉴群编纂为抓手,实现市、部门、镇街、村(社区)志书、年鉴编修全覆盖,以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为亮点,以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为突破点,地方志工作全面开花,助力省、市高质量发展。2015年,东莞市地方志办荣获“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东莞成为全省首批成建制地完成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出版工作的地级市;2023年,东莞市建成广东省第一个实现“五库合一”的地方志数据库——“东莞数字方志”平台;2024年,《东莞市全面小康志》入选中国全面小康志丛书,东莞市因在地方志数字化建设和城乡方志馆体系建设中卓有建树,两次受中志办邀请在全国推广经验。
(一)地方志编修成果丰硕
东莞市新方志编修从1985年开始,第一轮修志(1985—2001年)出版41种地方志,其中市级的综合志书有《东莞市志》和《中国改革与发展丛书·东莞卷》。2002年,东莞市启动二轮修志工程,以编纂《东莞年鉴》为切入点,以编修《东莞市志1979—2000)》为重点,以普遍编修镇街志、部门专业志为着力点,潜心修志。截至2024年底,共编纂出版地方志356种,超额完成二轮修志预定出书100种的总目标,平均每个月出书1种,是一轮修志出书数量的近9倍,普遍质量较高,亮点纷呈,创多项“第一”:在全省各地级市中第一个全面铺开镇街志编修,编纂出版全国第一部篮球志——《东莞市篮球志》,编纂出版全省第一部规范的村志——《凤岗镇油甘埔村志》,编纂出版全省首部区域航道志——《东莞航道志》,编纂出版全省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运河志——《东莞运河志》。
(《东莞市志(1979-2000)》)
(《东莞市志(1979-2000)》与镇街志)
(东莞市志书编修成果)
(二)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
2016年,《虎门镇志》入选首批中国名镇志丛书,并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2019年,《塘尾村志》入选第三批中国名村志丛书名单,并受邀参加第三届全国名村论坛暨第三批中国名村志丛书出版座谈会;2020年,《南社村志》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第四批《中国名村志丛书》的村志;2023年,《石龙镇志》《长安镇志》入选第七批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占第七批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数量的八分之二,并于2024年10月正式出版。至此,东莞市完成5部名镇志、名村志出版的全部目标任务,占全省已出版名镇名村志总量的三分之一。
(东莞市编修名镇志、名村志合照)
(三)在全省率先完成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
2015年12月,东莞市以大朗镇为试点,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2016年4月,全面铺开普查工作。2017年12月,完成1765个自然村落普查。2018年1月,《全粤村情·东莞市卷》第一册作为全省普查成果的开篇之作,首先公开出版。2019年,《全粤村情·东莞市卷》第二至六册全部印刷出版,东莞市在全省首批成建制地完成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出版工作。
(《全粤村情东莞市卷》全六册)
(四)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屡获佳绩
2001年,《东莞年鉴》创刊,以此为突破口,东莞市一举扭转地方志工作停滞的局面,使地方志事业重焕生机。此后坚持一年一鉴,至2024年已编纂出版24卷。其间,东莞市地方志办坚持质量第一,探索建立提高质量的年鉴书稿评稿会和年鉴编目研讨会的“双评议”机制,保持较高的编纂效率和编纂质量,先后于2004年、2010年、2016年、2021年、2023年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市级综合年鉴一等奖等全国大奖。
2010年,东莞市年鉴工作向基层延伸,公开出版全国首部乡镇级综合年鉴——《大朗年鉴》;2015年,创办全国首部村级年鉴——《巷头年鉴》;2016年,推动中心镇街(园区)编修出版综合年鉴。在历年全省年鉴质量评价工作中,镇街、园区年鉴均有获奖,其中《长安年鉴(2022)》《南城年鉴(2022)》获乡镇(街道)年鉴一等奖。在《东莞年鉴》带动下,东莞市年鉴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至2024年,全市编纂出版各镇街、园区综合年鉴和村(社区)综合年鉴125种。
(历年《东莞年鉴》)
(《东莞年鉴2024卷》)
(东莞市镇街、园区年鉴)
(五)地方史书、地情丛书编纂形式多样
东莞市在忙于修志编鉴的同时,精挑细选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显著地方特色的专题,编纂地方史书和地情丛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4年,东莞市编纂出版《东莞羽毛球史录》《法治东莞史录(2011—2015)》《莞脉·沙田疍民口述史》《人民的运河——东莞运河口述历史》等地方史,《东莞建市二十年(1985—2005)》《东莞改革开放30年图鉴》《东莞之最》《东莞名片》等地情丛书18种。
(东莞地情丛书)
(六)高质量推动“东莞数字方志”平台建设受中志办充分肯定
2023年3月,东莞市高质量建成“东莞数字方志”平台,实现志书库、年鉴库、村情库、年报资料库、多媒体资源库“五库合一”,是广东省第一个实现“五库合一”的地方志数据库;推进数字方志馆、东莞市数字化编纂管理子系统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创新记录、展示、传播地方志文化,实现地方志供给侧改革。建成当年建设经验被中志办、广东省志地方办推介,并被评为“2022年度东莞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佳优秀案例”。2024年,广东省地方志办发文肯定“东莞市地方志办为全省数字方志建设探索引路,积累了一定经验”,要求“在全省数字方志系统全面推广东莞建设经验和建设成果,采用‘一地创新、各地复用’模式,利用广东省数字政府应用超市‘粤复用’平台,全面推动市级地情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10月9—12日,东莞市地方志办因在信息化建设中表现突出,备受中志办肯定,并被中志办邀请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全国七个优秀单位之一在2024年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业务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
(“东莞数字方志”平台)
截至2024年,“东莞数字方志”平台存有志书305部、图片6.9万张、视频97个,免费向公众提供权威地情检索数据32万条、《东莞市志》等志鉴精品238部、视频97个、照片6000多张,每年新增数据2.5万条。系统建成后,多次为党委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提供资政辅治、科学研究等深度服务。
(七)城乡方志馆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并受中志办充分肯定
2013年,东莞市建成市方志馆,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馆内设“志说东莞东莞方志成果展”,全面系统展示东莞市地情,是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储、研究、交流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场馆。至2024年底馆藏书籍6.8万册。
东莞市方志场馆建设往基层延伸,2015年,大朗镇方志馆揭牌成立,成为广东省第一个镇级方志馆。2022年,市地方志办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东莞市村史馆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开展村史馆建设指导,推动镇、村史馆规范化建设。截至2024年,东莞市建有市方志馆1个、镇级方志馆4个、红色文化专题方志馆1个、村史馆109个、方志驿站21个,方志场馆品牌效应初显。2024年11月24—28日,中志办充分肯定东莞市在城乡方志馆体系建设方面的突出表现,邀请东莞市在全国方志馆业务培训班上介绍经验做法。
(东莞市方志馆)
(东莞市大朗镇方志馆)
(巷头村史馆)
(横坑社区村史展览馆)
(东莞市莞城图书馆方志驿站)
(八)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亮点纷呈
东莞市坚持修志为用,注重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2017年起,东莞市按照省部署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以“知莞爱莞建莞”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开展地情教育、思政教育,结合东莞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营造活动热烈开展的良好氛围。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发动32个镇街和8所在莞高校约35万人次参与,收集超4000件作品,提交作品数和获奖作品数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市地方志办荣获优秀组织单位6次。
(“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
2018—2024年,打造《东莞影像志》系列电视片轻量化传播产品,结合“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等社会热词,结合广袤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东莞故事,让地方志“立”起来,“活”起来,将故纸堆中的方志文化、地情信息从厚重的典籍当中提炼出来,通过鲜活的镜头语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介方志文化。截至2024年,东莞市完成拍摄《东莞影像志》6期共66集,总传播量超过130万次,平均每集点击量超2万次。其中,1集入选“学习强国”全国平台,6集入选“学习强国”广东平台,10集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
(《东莞影像志》6期)
2024年,东莞市创新开设“方志大讲堂”,以东莞特色历史文化为主线,以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为主题,到史志场馆或历史遗迹、地标建筑所在地等场所,讲授东莞地情、民间文化、风土民俗等知识。全年组织300多名市民前往企石镇江边村、东坑镇“丁彭黄”片区、寮步镇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道滘镇永庆村、虎门镇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开展实地研学活动,用活史志资源,以实地研学,专家讲解的沉浸式感受的实践方式将“一方之全史 一地之百科全书”的方志典籍带到群众当中,日益成为讲好莞邑文化的鲜明品牌、宣传东莞方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东莞方志大讲堂第一期走进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
(九)理论研究佳作频出
东莞市在开展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并坚持组织参加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累计获奖论文24篇,市地方志办先后3次获评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论文《打破地域年度限制,增强记述广度深度》入刊全国年鉴专业期刊《年鉴信息与研究》,并获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位被历史忽略的明代方志大家——陈琏》获得广东省地方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一等奖;《浅述陈伯陶编纂地方志的思想》入选《第三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 两岸四地方志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并在大会上宣读,受到全国各级地方志领导和专家好评;《历代东莞籍学人的方志情怀和成就初探》获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一等奖。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40年,东莞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明辨不疑,下一步,东莞将继续秉承崇高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求真存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通过评议会互学互鉴,继续发扬成绩,努力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