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持续推出《党课开讲啦》专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动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党课开讲啦》推出文章《“南海 I 号”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节选自《百年扬帆——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名“南海Ⅰ号”博物馆)于2009年12月底向公众开放,该馆是以“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1987年发现于中国南海,位置在广东省阳江海域,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 考古发掘显示,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15 米,宽9.3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判断,该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类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南海Ⅰ号”内有数量可观的文物,生动展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被考古专家们称为浓缩了宋代生活的“时间胶囊”,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我国与沿线国家商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论据。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和保护发掘工作伴随我国水下考古30余年发展历程,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堪称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之作。“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工作,按照发掘、保护、展示三位一体的先进理念,广泛运用多种科技创新手段,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成为全面真实地展现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绝佳案例。 ▲“南海 I 号”博物馆 “南海Ⅰ号”保护发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典案例 为永久性地保护“南海I号”沉船及出水文物,2002年,水下考古专家创造性地提出“整体打捞”的发掘思路和创新方案。 2002年至2006年,广东省文化厅、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等,先后对整体打捞方案进行6次修改,国家文物局也组织相关专家对方案进行了4次论证。2006年6月15日至17日,国家组织权威专家对《“南海I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进行了最后一次论证,最终通过。 2007年4月8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的“南海I号”外围清理水下考古队进驻现场,拉开了整体打捞工程的序幕。考古队员对“南海I号”外围考古发掘现场散落文物和沉船首层甲板以上的凝结物进行清理,并对船只沉没状态进行详细的确认,绘制了详细的沉船沉态图。同年5月4日,外围清理工作宣告结束。 2007年5月,“南天龙号”起吊船将重达530吨的特制沉井缓缓吊起下放,整体罩住“南海Ⅰ号”。采用静压水泥块将沉井下压至淤泥下12米处,并进行沉船周边抽泥排淤作业。8月至11月, 36根底梁全部成功穿过沉井。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正式起吊,22日,包裹着“南海I号”的沉箱及其船货整体起吊出水至半潜驳船上;26日,驶达水晶宫岸边;28日, 采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将“南海Ⅰ号”平稳移入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水晶宫”。 通过用沉箱整体打捞“南海Ⅰ号”古船的方案史无前例,使得这艘800 多年的古船能在博物馆内进行室内精细化、数字化档案记录发掘。“南海Ⅰ 号”已经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界的骄傲。 “南海Ⅰ号”发掘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主要有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同时还包括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关联的大量海洋生物残骸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留物。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而不同文化的审美、器型、工艺等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制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业已成为输出的主要货物;大量金、银、铜币的发现,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海外贸易体系当中,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截至2019年7月,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 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瓷器约16万件套,铁器凝结物124吨。 ▲考古挖掘现场 金三重顶链犀角形牌饰项链 金三重顶链犀角形牌饰项链由三条金链、两块左右对称犀角形牌饰、五连扣环链、三条流苏坠饰组成,犀角形牌饰朝上面的纹饰片饰以金丝制成。菊花卷草纹,五连扣环链下有三条金链流苏,挂有桃坠饰、桃心牌饰。桃心牌饰内有金丝制成的卷草纹。 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瓷盘 龙泉窑系瓷器在沉船船货中占的比重较大,在船舱前中后部均有分布。“南海Ⅰ号”出土的龙泉器物,灰胎厚实,青釉略薄,装饰多刻划莲叶荷花纹、“S”纹、蕉叶纹、牡丹纹、篦划纹等,器型有碗、盘、瓶等。 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器物是菊瓣盘,造型生动立体,构造精巧,有卧足和内凹平底两种。 德化窑青白釉六棱瓷执壶 “南海Ⅰ号”出水的德化窑执壶,多运用转折线及自由曲度,呈现出一种清雅俊朗的美感。在制作上多运用拉坯及模制技术,可谓匠心独具。德化窑青白釉六棱瓷执壶借鉴了金银器的特点,壶身主体采取棱线制作成型,整体高挑修长,底足增高,腹的重心在下半部,造型沉稳而流畅。把手为宽柄状,此点保留了唐代执壶把手的特点,流部的设计对于线条的运用非常优美,流底部和壶身保持较小的距离,构成大约30°的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