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百年史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密码,也是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宝贵财富。
以史为鉴,重温百年奋斗史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赓续党的精神血脉。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推出《党课开讲啦》专栏,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前行的勇气、精神、智慧和力量,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应有贡献!
今天,《党课开讲啦》推出“红色南粤”系列,节选自《百年扬帆——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东深供水工程:打通香港供水生命线。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该工程北起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东江河段,南至深圳水库,全长83 公里。东江水引到深圳水库后,再经过3.5公里长的钢管接入香港供水系统。 1962至1963年,香港连续9个月滴雨未下,350万香港同胞遭遇前所未有的水荒。港英政府实行严厉的限水措施,每4日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市民苦不堪言,度日如年,20多万人逃离家园。万般无奈的港英政府,只好在广东的支持下,用轮船到珠江口取水。 然而,用舶船取水只能缓解燃眉之急,绝非长久之计。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除香港水荒?广东水利专家提出建设引水工程,将东江水引入香港的方案。 1963年12月8日,周恩来总理出访途中经停广州,听取了广东省水电厅的汇报,确定了供水工程建设方案,并从国家援外经费中拨出3800万元兴建东深供水工程。 东深供水工程是利用东莞境内石马河天然河道,兴建桥头、司马、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雁田8级电力抽水站,将东江水提升46米注入雁田水库,然后通过人工渠道流入深圳水库。在深圳水库通过钢管接入香港供水系统。1965年1月,经过1万多人1年的奋战,一座造福粤港两地的水利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工程对港年供水量达6820万立方米。从此它改变了香港同胞的命运,也见证了香港的沧桑巨变。 目前,工程承担着香港、深圳、东莞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保障香港约80%、深圳约50%、东莞沿线8镇约80%的用水需求。 东深供水工程自建成以来,对港供水从未间断,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圳和东莞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丰江水电站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充分彰显了他们“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不畏艰苦、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 一家两代四人接力守护东深供水工程 今年79岁的黄惠棠是东莞东坑人,1964年他参加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 工程结束后他成为东深供水工程的一名水工,从事渠道安全巡查维护工作, 守护东深供水工程安全长达38年。 黄惠棠的儿子、儿媳继承了他的光荣使命,儿媳陈娈毕业后到东深供水工作,传承着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精神,守护着这条为香港同胞供水的生命线。 1964年农历正月,作为一名农村青年的黄惠棠刚刚22岁,就被动员来到位于东莞常平司马泵站工地干活。 “我刚到工地是运输沙子,从两三公里外的地方把沙子运到施工地点, 用来制成混凝土。”黄惠棠回忆,那时没有车辆和机器,全靠人力,大家肩挑手推把建设司马泵站的材料运输到工地上。 完成运输沙子的任务后,黄惠棠和其他建设者就投入泵站站房的建设中了。他介绍,在建设站房的地方,有一座小山包,施工人员硬是用铁锹锄头挖、用扁担挑,将这座山包推平了,然后在上面打好了泵站站房的地基。 令黄惠棠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司马泵站下游修供水渠道的情形。由于河床全是淤泥,且这些泥含水量大,一半泥一半水,很难挖出来,大家只能用桶来挖,人站在淤泥中,淤泥淹没到人大腿根的位置,但是大家坚持一桶桶地挖出了人工渠道。 黄惠棠说,当时工期紧,24小时三班倒施工,吃住条件都很艰苦,但是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热情高涨,没有一个人抱怨。“党和政府号召大家怎么干,大家就怎么干,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司马泵站工地当时有各类建设人员共1000多人,大家加班加点,工程进度很快,人工渠道、站房在1964年12月就建设完成,并进行了抽水调试。 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吃苦肯干、工作优秀,黄惠棠被选拔参加水工培训班。在1965年3月,黄惠棠正式从施工指挥部转到东深供水管理局,成为一名水工。 “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做一名东深人,用一生来守护东深供水工程。”黄惠棠说。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 获“时代楷模”称号 2021年5月20日,“同饮一江水 浓浓家国情”“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广州举行。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熊振时、王寿永、符天仪、严振瑞、佟立辉、郑禧年6名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工程建设、守护历程,以及工程受益者的切身体会。香港水务署高级工程师连登泰以视频方式作报告。 连登泰说:“1963年,长达九个多月的严重干旱,让350万香港居民干渴难耐 ,连喝水洗澡都成了问题。那时,在广东省的支持下,港英政府安排14 艘邮轮每天从珠江口运载淡水到香港,但用船舶远道取水终非长久之计,真正解决香港用水痛点的是东深供水工程的兴建。有了东江水的支撑,香港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耀眼的‘东方之珠’”。 据广东省水利厅原副巡视员熊振时介绍: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国家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全国15个城市的50多家工厂, 调整生产计划,赶制机电设备。建设者们克服装备落后和5次强台风袭击等重重困难,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6座拦河坝、8级抽水泵站、17座大型闸门, 将东江水位从海拔2米提升至46米,实现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诺言。在熊振时看来,“流入香港的每一滴东江水,都饱含着祖国母亲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大爱。” 参与首期工程建设的王寿永回忆:想到这项工程的特殊意义,人人都铆足干劲、拼命施工,一手一肩,一挑一担,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硬生生架起了一条对港供水生命线。王寿永说:“回想起来,这是我们所有人拼了命完成的工程。” 在首期工程建设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1964年即将毕业的84名广东工学院大学生。他们是当时施工现场最年轻的一个群体,符天仪便是其中之一,她说:“我们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时间虽然不到一年,但那段经历却让我刻骨铭心,那段激情奋斗、顽强拼搏的青春岁月,成为激励我们一生乐观、战胜种种磨难、不断成长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问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们来时84人,走时只有83人。”少了的那个人叫罗家强,他因为赶工期,从7米高的工作架上不幸跌落,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3岁。 ▲东深供水工程——深圳水库 来自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严振瑞分享了他参与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忘的一次经历:“在东深供水工程中,有一座长6.42公里的雁田隧洞,我对这个地方特别有感情。每年12月停水期,我都会特意回去看看。由于该地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雁田隧洞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几十次塌方,好几次塌方导致冒顶通天事故。工程师们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 蹚着齐膝深的泥水,打着手电深入现场查看险情,工人们则三班倒不分昼夜轮番抢险施工。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成功建成这座长6.42公里的浅埋输水隧洞,确保三期扩建工程如期竣工通水。” 作为新时代对港供水的守护人,粤海水务公司水质管理经理佟立辉时常在想:“作为守护人的我们到底在守护什么?我们守护的是中央在得知香港用水困难后对香港供水的庄严承诺;是祖国对香港的慈母深情和粤港两地的同胞之情;是一代代东深建设者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和忠诚使命。作为新时代东深人,我们将继续踏着前辈的奋斗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递好‘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守护重任的接力棒,将安全、优质、不间断对港供水的时代使命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