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百年史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密码,也是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宝贵财富。
以史为鉴,重温百年奋斗史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赓续党的精神血脉。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推出《党课开讲啦》专栏,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前行的勇气、精神、智慧和力量,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应有贡献!
今天,《党课开讲啦》推出“红色南粤”系列,节选自《百年扬帆——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寻找铀矿。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四次西方核威胁、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上空炸出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在这东方巨响的背后,在韶关翁源的下庄,全国第一个土法炼铀的伟大创举在这里被见证,全国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发现在这里被见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67.3%核燃料的提炼及运送更是在这里被见证,这里见证了东方大国的崛起。 苏联专家有“花岗岩体中不可能有工业价值的铀矿”的论断,我们的地质科学家却“不信鬼神不信邪”。1955年9月,在北京组建的中国地质部三局二○九队秘密投身到铀矿勘查工作中,勘探队伍从20世纪20年代两广地质研究所科学家实地勘察广东有实录记载的最早的地质资料中得到指引,来到了粤北山区。 经过三年的艰苦勘探,万人会战诸广,挺进粤东,东进福建,转战“三南”,栉风沐雨、奋勇前行,勘探队终于确认86号带为国内首次发现的硅化带型铀矿化类型。 广东核地质队伍先是突破下庄,两年后拿下矿床(希望矿床)。自此,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原料提供工作在下庄正式展开。在这里找到了第一个大型花岗岩铀矿,建成了第一条土法炼铀生产线,找到了粤北第一个大型铀矿聚集区。 作为我国第一个简法铀水冶生产线诞生之地,三年时间里下庄共向国家上交70多吨铀化学浓缩物,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提供了2/3的核燃料,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赢得了宝贵时间,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由此确立了广东铀矿大省的重要地位。 粤北大型铀矿田的发现,打破了国际上“花岗岩无大型铀矿”的断言,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从1959年我国首次突破下庄“希望” 花岗岩硅化类型铀矿床起,60多年来矿田由小变大,如今矿田面积已扩大到407平方公里。 ▲“希望”矿床露天采矿场 不懈的坚持 创造汇聚核工业奇迹的力量 1958年初,中南三〇九队11分队第一普查小队奉命进入粤赣交界地区开展普查找矿工作。该区人烟稀少、山高壁陡,山上植被茂密,满山以松、杂树为主,间有荆棘和茅草,黄蜂、牛蝇和小黑虫很多,时常蜇人,野猪和山羊频频出没,甚至见过老虎的脚印,工作环境异常艰苦。 生活上也是困难重重。住的一般是租用老乡的牛棚、猪栏、杂草房,没有人迹的地方就搭帐篷或上山割茅草搭草房,晚上睡觉时有的人能配上一张行军床,有的人还配不上,只能上山砍些竹木搭床铺,同志们却风趣地说:“我们的床四条腿连着地球,真棒!”吃的方面,生活上由采购员每天蹬三轮车到1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采购食品,为了改善生活,大家抓紧用空闲时间开荒种地,种蔬菜、红薯,食堂人员还养了猪,解决了一些生活问题。出行野外,一床被子、两套工作服加上仪器和资料就是地质队员们的行装。炊事员带着锅碗瓢盆,找条有流水的山沟,用油毛毡盖顶,竹编篱笆作墙,上山拣些干柴烧火,便吃上“工作餐”了。 尽管条件艰苦,但全队职工迎难而上,穿树林、钻茅草、爬陡壁、下山沟,满腔热情、毫无怨言,始终奋战在找矿第一线。 铀矿勘探开始时,基本上以翁源下庄至全南竹山下公路为基线,向两侧开展伽玛普查。经过几个月的工作,终于找到了一批铀矿异常点、带。于是,苏联专家和地质、物探技术人员及时选出几个远景区,拟进一步开展伽玛详查和地表揭露。此时,地质员和苏联专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双方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但相左的意见很快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了:继续保留了一些有希望的点、带进行重点勘查。 1958年8月,奇迹出现了。地质员罗鹏飞、找矿组长刘世铜等10多位找矿员每天出动10多台伽玛仪器勘查,有一天,竟然有七八台仪器同时找到了伽玛值很高的异常点,原来这是一条硅化带异常,现场气氛顿时激动起来,找矿员们相互报喜,异口同声地在20米左右的间距内喊起来:“我这里发现异常了!”“我这里也发现异常了!”这意味着为祖国核工业作贡献的时机可能来了。 喜讯传出,苏联专家终于果断地作出了在该区开展大比例尺的伽玛地质详查和浅部揭露工作的决定。随着地质、物探工作越做越细,槽、井探揭露大面积展开,原来分散的异常点连成了带,而且矿化普遍比地表的好。更使人高兴的是不仅发现了次生矿,还见到了原生矿。 1958年冬,地质科学家在小帽峰顶背设计了第一条手掘坑道,在较好的矿化地段也设计了几个普查钻孔。到了冬天,为了往山上运送钻、硐探设备、材料,队员们抡起洋镐和锄头刨冰挖地,可是今天修好的路,明天又冻成了冰路。大家就不间断地反复修,封冻的冰雪终于变成了通道。设备和材料源源不断地被抬、扛到山上,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山涧。 ▲地质队员们在钻机台上吃午餐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工人们几乎是在坑道内连环作业,第一个循环炮声刚响,工人们就抢着进坑出渣。接着又抢着第二、第三个循环的作业,残烟经常会熏昏一些人,大家就把昏倒的同志抬到坑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喝两口水,刚刚醒来就说:“这算什么,没关系”,又冲进坑道干活去了。 忘我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在坑道内,队员们见到了可喜的铀矿体,甚至见到了沥青铀矿细脉,普查钻孔中大多能发现较好的铀矿化。 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次年苏联专家回国,核地质工作从此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技术人员们在地质找矿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研究,用科研成果指导找矿实践,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初,奇迹般地发现了我国第一个独特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命名为“希望”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