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广东省首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在江门开平举行。侨乡江门五邑的非遗艺术借此得以再一次走进社会各界的眼帘。
6月10日,广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江门开平市自力村碉楼景区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3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莅临现场展示了69个省级以上非遗展示项目。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天鸿、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和江门市市长刘毅参加了启动仪式。
据介绍,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厅与省住建厅会同江门、韶关两市政府联合主办,分设两个会场举办:在江门开平设立主会场,着重开展文化遗产方面的活动;在韶关丹霞山设立分会场,着重开展自然遗产方面的活动。
江门五邑是广东省著名的“非遗大市”,拥有近百项非遗项目。笔者游走五邑,走访了多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民间技艺大师,深入了解江门五邑非遗民间技艺的
前世今生,希望可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一、江门五邑非遗的特色和价值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南濒南海,毗邻港澳,是全国著名侨乡。江门市如今所辖的三区四市(即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开平市、台山市、恩平市、鹤山市),素享“五邑侨乡”之美誉。
江门五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南朝宋永初元年(420)设置新会郡,隋开皇十年(590)设置新会县。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刻苦勤劳的五邑先辈,除了创造了众多物质财富外,还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五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1月,江门市已有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24个,地市级项目49个,另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去世1人),省级传承人20人(去世4人,含国家级),市级传承人27人(去世4人,含国家级、省级)。由于江门市对本地区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措施得力、成绩显著,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荣获广东省文化厅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什么说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五邑文化之一?因为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五邑先辈在千年生活、生产实践中的总结,拥有这份遗产,就是继承和发扬五邑先辈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为什么说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百种之多,涉及传统音乐、曲艺、传统美术、手工技艺和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是不可多得且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为什么说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五邑人用心呵护?因为这一系列文化遗产,是五邑先辈千百年来形成的心血结晶,已经成为四百万五邑父老和四百万五邑海外乡亲共同的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五邑人自己的文化根脉,是五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江门五邑非遗与五邑千年历史
每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会凭空出现,而是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反映和体现。江门五邑非遗文化也如此,这里每一项非遗项目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快乐或凄美或壮丽或感人的故事。
南宋末年,南宋小朝廷被元军一路追杀,南逃至广东新会崖山建立行宫,继续练兵抗元。后来元将张弘范、李桓带领元兵包围崖山。1279年2月,宋元双方在银洲湖展开血战,结果南宋小朝廷战败,十万军民血染崖海。杨太后、小皇帝赵昺、文臣陆秀夫先后跳海殉国,武将张世杰突围后船遇飓风舟覆人亡、文天祥被俘宁死不屈殉难于大都,南宋至此亡国。
这就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南宋崖门海战,而关于七百多年前的这场崖门海战,其实留下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其一,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崖门海战流传故事:南宋灭亡后,新会当地一直流传着关于崖门海战的很多民间故事,如宋玉玺传说、人物传说、景物传说等,为当地父老所津津乐道。
其二,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南宋灭亡后,不少宫廷工匠师傅流落于新会,他们把皇家宫廷家具制作艺术和当地工匠技术风格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新会古典家具。这些家具气魄雄伟,有着鲜明的南宋风格。
其三,入选江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井烧鹅:南宋灭亡后,一南宋宫廷御厨藏身于新会民间,后来他将宫廷烤鹅技术和新会特产相结合,创制出美味的古井烧鹅。
其四,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术: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宫灯制作工匠流落新会民间,把宫廷的宫灯制作技术绘图保留下来,承传至今。所以说,非遗项目本身就是活历史、活记忆。通过它们,你可以感受历史的风云演变、沧海桑田。
三、江门五邑非遗与五邑人的精神风格
江门五邑非遗艺术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江门五邑人“爱国爱乡、崇文乐善、开放兼容、和谐文明、创业拼搏”的精神风格和性格特质。
例如,五邑四大名拳就反映出近代五邑先辈勇于反抗,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江门五邑是广东著名的武术之乡,武林高手辈出,数不胜数。近年来,江门五邑有四大拳种被列为非遗项目:蔡李佛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咏春拳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海太虚拳入选江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家拳入选江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近代以来,江门五邑地区会集中出现这些武术门派和武术家?这主要是由于中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遭遇“千年未遇之变局”,社会动荡,江门五邑地区盗贼蜂起,治安不靖。当时,朝廷和官府腐败无能,五邑父老唯有组织子弟学练武术,争取有一技防身。这直接推动了五邑地区习武成风的高潮。所以,可以说四大拳种都在鸦片战争后迅速崛起和流传,正印证了“乱世习武”的说法。
此外,蔡李佛拳、咏春拳等五邑特色拳种之所以能够流行于世界各国,与五邑侨胞的推动和传播有很大关系。
蔡李佛拳创始人、新会籍武术家陈享曾到美国传授拳技,有力地促进和推动蔡李佛拳成为国际流行的中国拳种;咏春拳的发扬光大也靠在海外阵地的传播,如香港的武术家叶问、美国的功夫巨星李小龙等。所以,起源于江门五邑的武术,现在影响的已经不止是江门五邑地区,已经成为广大侨胞和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的共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互相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又如龙舟和舞龙非遗文化反映五邑先辈艰苦创业,与恶劣的洪灾水患坚决斗争的精神面貌。
龙舟和舞龙非遗文化种类多、分布广、群众参与性强,可以说是五邑非遗文化中的拳头产品。其中,“荷塘纱龙”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礼乐龙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山香火龙习俗”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江龙乡游龙”入选江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司前金龙”入选江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劳三夹腾龙”入选江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海打龙船”入选江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双水蕉树龙”入选江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等。
为什么五邑人如此钟情龙舟和舞龙非遗文化?据当地民俗专家考证,江门五邑地区濒临南海,辖区内有西江、潭江、银洲湖、锦江等,江湖众多,水患频发。一千多年间,由于当地没有大型桥梁,五邑人依靠船只出门。在水利设施严重滞后的年代,洪水等自然灾害经常扰民,五邑人常遭洪灾肆虐,苦不堪言。五邑人为了战胜自然灾害,在生产劳动中总结经验,慢慢形成了龙舟与舞龙的群体活动。乡亲们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祝愿,另一方面借此团结乡亲凝心聚力,展示出五邑人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
直到现在,只要遇上举办龙舟和舞龙活动的日子,五邑父老乃至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侨胞都会热情高涨地来参与活动。这就是江门五邑非遗艺术体现的乡情和乡愁,重得提不动,浓得化不开。
四、五邑非遗向何处去:改革和创新势所必然
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形成不容易,短则数百年,长则上千年,历经岁月沧桑和风雨洗礼才形成这些艺术瑰宝。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短短四十年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产生于农耕社会环境的很多非遗项目面临巨大挑战,生存范围日益缩小,生存条件逐渐恶化,行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据笔者调查,江门五邑近百种非遗项目均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民间绝活传承难、民间工艺品的市场化推广难以及宣传普及难等方面的困境,急需进一步统筹解决。在进行非遗项目调查期间,我们采访了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民间技艺大师,听到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案例,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葵艺大师廖惠林当义工。近年来,非遗项目新会葵艺国家级传承人廖惠林热衷当非遗义工。这几年,只要有活动、有阵地可以展示新会葵艺非遗艺术,他都响应号召积极参加,奔走于北京、杭州、陕西、西藏等地,宣传新会葵艺。有人劝他:“当义工,无酬劳,你这么辛苦奔波值得吗?”廖惠林表示:“五邑非遗要发展,就要走出五邑,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所以做义工也是培养更多的非遗爱好者和粉丝,我辛苦点没有关系,五邑非遗艺术能提高知名度就好。”在廖惠林的影响下,如今很多五邑非遗传承人都热衷当义工,身体力行推广非遗艺术,在系列展示活动中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新会技工学校培养葵艺传承人。新会葵艺历史悠久,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誉,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葵艺制作工人年龄偏大、技术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新会技工学校审时度势,迅速开设葵艺班,招收喜爱葵艺的年轻人,聘请资深葵艺师傅授徒。通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目前,一批掌握葵艺制作技艺的年轻技师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新会葵艺可望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张瑞亨首创使用茅龙笔画山水国画。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江门人陈白沙用圭峰山茅草制作茅龙笔。他用此笔写的书法刚劲有力、挥洒自如、自成一格。五百年后,“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张瑞亨对茅龙笔的使用锐意改革,加以创新。茅龙笔历来用于文字书写,张瑞亨却别出心裁用茅龙笔绘画。由于茅龙笔用茅草制成,有质地粗扩的特点,适合画传统山水中的劲松、飞瀑、岩石、山岭。张瑞亨的茅龙笔山水画由此名播画坛,并引来众多效仿者,茅龙笔山水画由此声名鹊起,洛阳纸贵。张瑞亨表示:“五邑非遗要走出困境,除了要保留它的历史文化之外,还要延伸和挖掘它的使用效果和时代特色,这样五邑非遗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黄冲小学成为蔡李佛拳非遗传承基地。新会区崖门镇黄冲小学又名蔡李佛武术学校,该校小学生除了读书就是练武。有人会担心:“小孩子课余时间都练习武术,会不会影响学习?”黄冲小学的校长对此回应说:“自从孩子们练习了蔡李佛拳,锻炼了意志和毅力,学习、练武两不误,我们作为老师很满意。”的确,蔡李佛拳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孩子们学习蔡李佛拳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通过刻苦锻炼,这些练习蔡李佛拳的孩子们能吃苦、讲团结、识大体、顾大局,在课堂上拿到优异成绩,在市、省乃至全国少年武术比赛中披金戴银,名闻远近。鹤山市有关部门为了更好宣传和推广咏春拳非遗文化,近年来也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斥资修葺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的故居,在古劳树立梁赞塑像等。古劳咏春拳培训班也对外招生,遍地开花。古劳咏春拳非遗文化博大精深,打动了著名导演、鹤山籍旅港乡亲黄百鸣,他多次回到家乡考察咏春拳非遗文化,对古劳咏春拳非常赞赏,并表示将继《咏春叶问》之后再筹备拍摄讲述鹤山古劳咏春拳与武术家梁赞故事的电影。
开平市民歌手张巨山义务授徒。开平民歌早年被列为广东省非遗项目,民歌手张巨山成为开平民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巨山早年是粤剧团演员,退休后专注传承开平民歌,是罕见的能写、能编、能演、能唱的“全能民歌手”。自从知道自己被列为开平民歌传承人之后,张巨山马上开班收徒,寻找年轻一辈的艺术继承人。在开平当地,只要遇上有心想学唱开平民歌的年轻人,他都毫无保留悉心传授。张巨山表示:“我是开平民歌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开平民歌传唱下去,将来我老了,或者我走了,还有我的徒子徒孙接着唱下去,总之,开平民歌不能失传,而且要发扬光大,这样我就对得住开平民歌非遗艺术传承人这一光荣称号了。”正是有了廖惠林、张瑞亨、张巨山等一班极富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民间技艺大师,今天的江门五邑非遗艺术虽然受到当代社会大潮的冲击,依然可以保持强劲生命力,魅力四射。
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江门五邑人文荟萃、风华绝代,五邑文化丰富多彩、溢彩流光。这里除了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有举世闻名的小鸟天堂,有中国温泉之乡,还有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门五邑侨乡每一项非遗项目都是一段深沉的历史、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场和谐的盛会、一出精彩的展示,值得品味和欣赏。江门非遗艺术,侨乡历史文化的鲜活印记。
(作者单位: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