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句俗语叫“离城七铺”,意指两种事物说的是,某日,明嘉靖帝问同在朝廷为官的潮阳县城人陈大器和潮阳县贵屿人陈北科,两人同乡又同姓,老家是否在一起。陈大器呈报,两人虽是同县人,也都姓陈,但一人是县城陈姓,一人贵屿陈姓,贵屿离县城还有“七铺”路远。
“七铺”到底有多远呢?那还得从潮汕地区置邮传书的历史说起。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潮汕地区置揭阳县,设揭阳令,为传递官书文檄,潮汕地区的邮驿应运而生。到北宋宣和三年(1121),邮驿改称铺递。在此过程中,潮汕地区的邮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十里一铺”布局(每10华里设立1个铺递)。由此可见,“离城七铺”也就是贵屿与县城相距有70华里。
在我国,邮传之法,由来已久。秦统一中国后,下令修驰道,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发展了交通邮道汉设揭阳令,潮汕与中原通道得以疏通,遂逐步形成驿道。至唐代,全国驿站分列六等,共1639所,根据水陆形势又分陆驿、水驿、水陆驿。其时,潮州府的驿站列为四等陆驿,备马20匹左右,驿夫约8名。潮州至京都长安是驿道的主干道,共有东西两路。东路自长安起,途径商州(商县)、邓州(邓县)襄阳、随州、安州(安陆)、沔州(沔城)、鄂州、黄州(黄石)、江州(九江)、洪州(南昌)、吉安、赣州,至潮州;西路自长安起,途径商州、邓州襄阳、江陵、岳阳、潭州(湘潭)、衡阳、郴州、韶州(韶关),至潮州。出现“潮惠之间,庵驿相望”的景观。而潮州府范围内的驿道,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清乾隆初年,府属9个县已有驿铺129个,驿道19条,全长1600华里。民国2年(1913)7月,中华邮政总局宣布“撤销邮路,通信归邮”,官方文书由邮政局投递,潮汕地区的驿铺才随之撤销。
驿铺在清光绪年间设立大清邮政局以前是政府唯一的邮政机关,专司军报公犊传递、官员往来的前导。邮驿一般按驿之大小配置人员,通常为驿丞马夫、兽医、杠台夫、水驿夫、驴夫、骡夫等。改称铺递后,人员配置与邮驿时基本相同,有铺司、铺夫、铺兵等。潮汕地区的驿(铺)路在山区由宽5尺至6尺的石头铺砌而成,在平原则是6尺至1丈宽的贝灰沙路,民间称为“官路”。
驿铺由于其官办性质,与传递民间信件的民信局、侨批局相比,除设备颇为完全外,建置规格也较完备。汕头市区因开埠前仅为澄海县属下一渔村,故无驿道经过:潮阳、澄海是县治,南澳是军事要地,都设有驿道。每条驿道其总铺、终点铺、途经铺随朝代更迭、时代变迁多有裁撤、增加等变化。据饶宗颐《潮州府志》记载,清乾隆初年,途经现汕头市域内的驿道共有如下几条:(1)海阳县(潮安)出发的南路驿道总长75华里,由城内总铺经云步角洲、龙湖、南界、鳌头、梅溪至澄海鮀浦司。(2)潮阳县出发的南北二路驿道总长145华里,以城内总铺为中心,南路经冈头、古埕、水溪、草芜至惠来县茆洋:北路经华阳、河溪、桑田、海田、禄景、门关、鳌头、水头至揭阳桃山。(3)惠来县出发的上路驿道总长85华里,从城内总铺经茶铺、径心、径口、武宁、塘下、黄冈、茆洋至潮阳草芜。(4)澄海县出发的北、西、东北3路驿道总长90华里,北路由城内总铺出发,经上窖至潮安鳌头;西路由城内总铺至鮀浦:东北路由城内总铺出发,经南洋至樟林。另因南澳县是军事要地,明万历三年(1575年)设南澳镇,建深澳城。镇通往岛内各地驻军也有5条驿道:(1)深澳驿道2条,一条从深澳向西经鸡心石岭、后花园、大篮口、松崎、百二坎、斜皮岭到达隆眼沙城(隆澳),全长20华里;另一条从深澳经白沙湾、走马埔、白牛、羊屿、北门坑到隆澳指挥乡,全长28华里。(2)深云驿道,从深澳向南经雄镇关,到达云盖寺的澳仔乡(澳前乡),全长14华里。(3)深青驿道,从深澳东行,经骑龙岭到达青澳,全长12华里。(4)隆云驿道,从隆澳经山仔乡(山顶乡)、赤石乡(赤石湾)到达云澳的坎头乡,全长20华里。
驿铺制度在我国历史悠久,延续千年。到清末民初,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出现了航空邮路、铁路邮路、汽车邮路、轮船邮路、自行车邮路等多种邮传方式,传统驿铺邮传方式遂日渐式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清邮政局成立,此后各地邮政分局、支局、代办所、邮政信箱普遍设立,驿铺已无存在的必要,最终于民国2年(1913)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单位: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钱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