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为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之一。广东肇庆出产的端砚,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肇庆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砚都”称号,认定为中国文房四宝行业特色区域。“端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肇庆市端州区的白石村,自古以来就是端砚的主要产地,能工巧匠辈出,称为端砚之乡。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有国家级的名,省级的3名。据统计,现白石村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2人;获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称号的有9人;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5人;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有22人。
一、端砚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端砚生产、发展、变化以及使用与收藏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中华砚台有数十个品种,晋唐以来,出现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砚,端砚以优良的石质名列首位,其石质坚实、细润。据清道光十七年(1837)刊刻何传瑶撰写的《宝砚堂砚辨》记载,历史上共开采过多个砚坑,以开采于斧柯山端溪水一带的砚石最佳。制成的端砚具有发墨极佳、冬天不结冰、书写流畅不损笔毫、墨迹经久不褪色且防虫蛀等优点及石质独特、石品丰富多彩并具观赏价值而著称于世。
有关端砚的记载,可追溯到唐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题写的端砚铭文。《钦定四库全书》收录的《钦定西清砚谱》“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砚”,背面覆手内刻有铭文:“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潢。永年宝之,斯为良——遂良铭”①,甚至推断“端溪岩石,虽自唐著名,魏晋以前,必已有取为砚材者”②。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园唐墓中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也印证了1300多年前的唐代已应用端砚的历史。唐代文学家李肇于长庆年间任尚书省左司郎中时撰写的《唐国史补》,也有“内邱白瓮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③的记述。初唐时的砚坑称为龙岩,位于肇庆西江羚羊峡斧柯山一带。端州的砚工多从此处开采砚石回来后,再雕刻制作端砚成品。《端溪砚谱》记载:“自上岩转山之背曰龙岩,龙岩盖唐取砚之所。后下岩得石胜龙岩,龙岩不复取。”④
长达1300多年历史的端砚,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一定程度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其历史文化资源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弘扬传播。史料记载,唐代已视端砚为贵重礼物,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中书令许敬宗嫁女,得亲家岭南豪族冯盎所赠端砚和其他礼品,被视为当时最奢侈的嫁妆,四百余年后该砚流落民间,被苏东坡求得,视为传世珍品。
宋朝开始,端砚被列为“贡品”。北宋康定元年(1040),包拯到端州任知军州事,勤政为民,廉政为官,“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⑤,其事迹至今传颂。又据明《万历野获编》所记:“端州为今肇庆府。古砚材所出,然惟下岩子石为第一品。自宋徽宗,穷全盛物力,采贡以进。除内府所藏,自亲王大珰,及两府侍从以下,俱得沾赐。嗣后沙壅水深,不复可施工,此砚遂为绝世奇宝。”⑥可知宋朝出产的端砚精品进贡朝廷后,除皇宫收藏外,还赏赐给皇亲国戚甚至宦官侍从等,且因过度开采,沙壅水深,位于下岩的砚坑不能施工,在此所采极品砚石制作的端砚弥足珍贵。
白石村内藏有一块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的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端砚石质,上刻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平息争讼,解除对羚峡砚坑的封禁,核准石匠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修改采石章程,明令各级官吏衙役不得敲诈勒索,私受一砚一钱等条例。
端砚成为贡品后,砚石的开采便常被官府监控。“宋熙宁中,杜谘知端州,禁民毋得采石,而知州占断,人号为杜万石。周濂溪时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恶其夺民之利,因为起请,凡仕于州者买砚毋得过二枚,遂为著令。”⑦明代开始,朝廷派员监督开坑、封坑,控制砚石资源。此后往往有人向官府告状,砚坑开、封不定,“请禁、请开,缠讼不休。其请封禁者,多言开凿山岩致伤风水,且有谓损坏险要,有碍围基及纤路者”⑧,白石村人遭到困扰,生计深受影响。清光绪年间,水岩砚坑老坑附近的土人与采石制砚的石匠存在利益冲突,以开坑采砚有伤风水为由申请封禁砚坑。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路经端州,白石村匠人梁念忠“拦街递品”,请求开采老坑岩石以备贡材。张之洞亲领随从巡视羚羊峡,实地调查砚坑及沿江堤围、纤路,裁定当地不许白石村人采石为“不当封禁”,“区区数坑,其于全峡中仅如九牛之一毛,微渺已极,实于风水无关,更于围基、纤路无涉。……以地方之出产,为地方之公用。此外,大小衙门,如有规费,一概革除。……文武衙门各员役,如有私受一砚及需索分文规费者,一经发觉,定行严办”⑨。
白石村历史上以“坊”为区域聚居,有惠福、大德、文星、应日坊,唐代属高要县黄江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黄冈村一部分,现属肇庆市端州区。唐代,那里的制砚名家马驰便因其刻制的端砚精品而形成品牌文化。这里的村民在唐代以采石刻砚为业的人较多。马驰乳名马二啹,又名马义衢,为当地秀才,因酷爱端砚,遂舍弃功名,专门从事砚台制作。因他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所刻制的砚台多有铭文,常把秦汉朝代的瓦当、鼎铭刻入砚台,并在铭文旁边刻上工整的楷书译文。经他雕刻的砚台精美绝伦,世人视之为奇货,争相购买。经口口相传,至宋代,其刻制的砚被称为与“二啹”发音近似的“义衢砚”“马异居”“异车砚”“异磲砚”等,称马二啹的作品为“马二衢”文化。
二、端砚制作艺人的传承与成就
端砚独有的石资源和代代相传的制作技艺,富有地方特色。清初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羚羊峡西北岸,有村曰黄冈,居民五百余家,以石为生,其琢紫石者半,白石、锦石者半。紫石以制砚,白石、锦石以作屏风、几、案、盘、盂诸物,岁售天下逾万金。”⑩文中“以石为生”者,主要是白石村一带的村民,他们通常用砚谱、实物言传身教,遵从“技不外传”“艺必保密”的祖训,以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的方式使端砚制作技艺流传至今。
现在,白石村许多古屋已拆除重建,大多数村民住上楼房新居。村里现存的传统广府民居中,有间建于清代的四合院,是端砚行、长生会的旧址,属于肇庆市端州区不可移动文物。
在清末,端砚行业有一个叫“端砚行”的民间组织,当时只有入行才能学采石制砚。在白石村,大部分从事制砚的人都会加入这个组织。行内还有一个叫“长生会”的组织,“端砚行”的成年砚工交5元会费即可入会,会员可领到一本红色的“长生簿”。会员离世时,家人可凭“长生簿”领到元长生会金和一具好棺木。“端砚行”拜伍丁为先祖,以前会址正中摆设伍丁先师的牌位,平时祈祷、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伍丁”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古蜀国能开山移石的五位力士。《华阳国志》载:“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11后经长期流传,五丁力士逐渐演变融合为一位姓伍名丁的石匠祖师。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这里民间都要举行拜师授徒活动,举办“伍丁宝诞 ”祭拜庆典来叩谢祖师。
“端砚行”在行会会址拜祭伍丁祖师,称为“恭祝师傅千秋宝诞”。新入行的砚石工在这天举行拜师仪式,然后开始祖师出巡仪式。端砚艺人每年一度举办的纪念祖师爷活动延续到1950年。参拜祖师爷仪式被取消后,砚匠仍以四月初八为祖师节,舞狮进行纪念活动。至2006年,“纪念伍丁先师宝诞拜师节”活动才恢复举办。这项民俗还列入了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月初八这天,白石村民先派出代表在伍丁先师神位前,向祖师祭拜,再由长老请出祖师神位。然后,舞动醒狮,鸣锣开道,村中长老及四位壮士抬着神位沿村中主要通道巡游,村民夹道恭迎,请先师赐福。巡游结束,再由长老把神位恭放会场中央,祈福大师向伍丁先师敬拜并为村民祈福,祝愿国泰民安,端砚事业兴旺发达。参加庆典的端砚艺人聚餐后,才择时将祖师神位送回原处供奉。拜祭师傅后,还举行砚艺交流集会,把自己雕刻的端砚送到行会展示,互相观赏交流,由艺高的长辈现场评述,指点新手修改砚形图案,并允许砚工任意拓片。这一天是行内人最开放的交流会,行外人一律不能参加、观看。
白石村是一个杂姓聚居的自然村落,村中郭、罗、程、蔡、梁氏为制砚世家,雕龙刻凤或专攻花鸟山水等,各具特色,形成各家风格。该村现有户籍人口约12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00多人,大部分村民从事端砚制造业,拥有端砚厂家、作坊近家。端砚街是白石村的主要村道,全长600多米、宽6~8米,村中大部分制砚作坊都集中于此,历代许多端砚制作名人都出自这条古街。
这里老一辈的端砚艺人,正如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所赞“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13,让端砚闻名于世。宋代的梁奕南以刻动物中飞禽见长;明代的罗发、罗澄谦叔侄,以刻山水人物闻名;清朝的罗赞、罗宝兄弟,则以刻云龙戏珠、凤穿牡丹著称。近现代主要人物有:罗松彪(1879—1956),擅雕字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端砚作品获巴拿马工艺美术大赛二等奖,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的《百梅诗》和《墨梅》石刻均出其手。
郭兆祥,艺名郭兰祥(1841—1908),清代砚雕名家,为朝廷制作贡砚,其传世作品《千金猴王砚》《松鹤砚》和《鱼脑冻碎石砚》为广东三大名砚。
郭德培,艺名郭桥,清光绪年间出生,郭氏砚雕名家传人及应日坊砚雕代表人,遗砚有《梅雀砚》《云龙砚》等,从村民中收徒传授,培养出程泗等一批优秀制砚艺人。罗星培(1918—2003)、罗均培(1920—1972)、罗耀(1919—2006)、罗沛佳(1922—1960),1958年作为能工巧匠选调赴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及华表柱等建筑的雕刻工作,年受聘为肇庆首批端砚制作师傅,1963年创办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培养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等一批杰出的新一代艺人。罗星培代表作有《丹凤朝阳砚》等,被肇庆市端砚协会授予“永远荣誉会员”;罗均培传世作品有《三友图砚》等;罗耀作品《端溪百龙砚》在山东烟台第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上获一等奖;罗沛佳于1960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工作者,作品有《刘海戏蟾砚》等。程泗(1922—2007),是肇庆市唯一集红木、象牙、端砚雕刻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家,代表作有西游记系列砚、笑佛系列砚、观音大士系列砚、罗汉系列砚和八仙系列砚等,1958年受聘为首批端砚制作师傅,1978年任端溪名砚厂副厂长,整理记录了大量有关端砚的历史资料,由其子女整理成《程泗论端砚》一书,成为研究端砚文化的珍贵资料。肇庆市端砚厂创始人、厂长罗仲,1942年出生,参加雕刻肇庆鼎湖山荣睿纪念碑,作品《江楼晚眺砚》获轻工部二等奖。
当今的白石村制砚艺人,继承、弘扬端砚传统,把砚雕技艺发扬光大。1950年出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程文,曾任肇庆市端砚厂厂长、端砚研究所所长。
1990年至今,获金奖10多个,银奖20多个,铜奖多个,其中与鲁砚大师刘克唐合制的《海天旭日砚》,获得国家最高奖项——“特别金奖”,撰写的论文有《浅谈端砚雕刻的入门知识》。郭家后人郭成辉,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制作具有郭氏贡砚风格的端砚,并将传统宫廷贡砚制作技艺传给后辈。村里还有一批批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制砚大师、高级工艺师和“端砚制作技艺”
传承人,他们的砚雕作品屡获国家级博览会、展览会的金、银、铜奖,多人受聘为端砚鉴定专家,有人还分别担任全国性行业组织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或常务理事、全国文房四宝质量鉴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制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三、端砚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于端砚含有大量地方元素,带着浓厚的本地文化烙印,端砚及其产地端州的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地方品位大大提升。聚集了艺术、使用、收藏等价值的端砚,在中华文化的流转承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毛笔书写为主的古代,端砚是文人墨客书写研墨的必备用品,同时又是将雕刻、绘画等艺术结合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固贵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重14。”肇庆市博物馆的《广东著名收藏家谢志峰藏历代端砚展》展出的唐至近现代端砚中,便有朱彝尊、 刘墉、纪昀、林则徐、翁方纲、丘逢甲、康有为、孙中山、齐白石、黎雄才、关山月等历史名人使用或收藏过的端砚。不少文人墨客濡笔蘸墨后,题诗论赋高度评价端砚。唐代李贺、刘禹锡,宋代王安石、文天祥,元代郝经、杨载,明代刘基、高僧憨山,清乾隆帝、纪昀,当代的沈钧儒等名人有不少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历代名人还为端砚著书立说,如欧阳修的《砚谱》、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叶樾的《端溪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
“清末砚石开采减少,民国时老坑等名坑停采,制砚艺人亦多转行。20世纪50年代以后,艺人逐步归队,并不断发展,技艺也不断提高。先后恢复开采麻子坑、老坑、坑仔岩、梅花坑等著名砚坑。端砚备受瞩目,声名日盛,收藏者遍及海内外,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贵重礼品。”15端砚的制作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等。在雕刻过程中,制砚艺人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使端砚由初唐的实用品逐渐演变至近现代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砚创作题材除包含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外,更有本地名胜风景、传说及特产和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民族风采和岭南特色鲜明,融中国传统书画技巧于雕刻艺术中。既保持传统工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与时俱进,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有新突破,创造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体现其艺术、收藏价值。端砚的精品被国内外展馆收藏,扬名海内外。唐代的观象砚、宋代端石六十三柱海水纹抄手砚和明代端石雕九龙云从砚、清乾隆端石寿山福海纹砚等,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珍品。白石村近现代艺人制作的端砚,不少被各级博物馆收藏,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锦绣山河砚》《百鸟归巢砚》《百福砚》、广东省博物馆被誉为端砚之王的《千金猴王砚》和奥运套砚《圆之梦·水之韵砚》《浴鹅砚》《南粤藏馆砚》、广东省工艺博物馆的《金猴献寿砚》、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多娇砚》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贵宾礼品砚《华夏风韵砚》《龙迎奥运砚》,也是由白石村的砚雕艺人设计、制作。甚至白石村艺人制作的《老子观井砚》和《龙啸九天砚》经数字化处理后,存入“神舟十号航天主题艺术芯片”,于2013年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
端砚于2004年获得国家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后,知名度、质量信誉和无形资产价值不断提高。供研墨之用的端砚,其价值不单只是书写所用的磨墨器具。著名书法家秦咢生在1978年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期间,为端砚发展题写的诗赋“实用衍为工艺品,早自唐宋元明清。构图剜镂巧立意,工师雕琢各峥嵘。”16已指出从古至今,端砚研磨的实用功能渐渐被观赏及收藏价值所超越。随着端砚制作技艺等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不断提高,在提升地方品位,增强地方魅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端砚石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稀有资源,砚雕艺人制作的端砚精品产生的影响力及其引发的社会效应,往往转化为地方增值发展的无形资本。中国文房四宝特种邮票首发式于2006年在肇庆举行,端砚首次登上国家名片——邮票。端砚作为岭南传统民间工艺纳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其制作技艺在白石村薪火相承。利用白石村的端砚资源特色,政府在不影响原有村容、村貌的基础上把古老砚乡改造成“中国端砚文化村”。端砚文化村建设作为“广东省新十项工程”之一“中国砚都(肇庆)端砚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园”的核心项目,在白石村及周边约2平方公里建设集端砚制作、研发、展览、培训、创作、销售、旅游为一体的中国砚文化旅游基地和文房四宝集散地。
古代,有黄冈诗云:“村小当高峡,家家拥石林。琢磨儿女力,挥洒圣贤心。”又云:“此地耕桑少,人人割紫云。双缣天际至,一片水坑分。”当代,白石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省将其评为“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广东省特色旅游村”,成为肇庆市以砚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文化旅游景区。在白石村口,建成“中国端砚文化村”的标志性建筑——中国端砚展览馆,该馆仿宋风格,楼高4层,面积约1万平方米,馆内集中展示古今名砚。进入21世纪,共举办了三届"中国端砚文化节",第二、三届均在中国端砚展览馆举办。随后,又在白石村口引进投资开发了全国首个以端砚文化为主题的“中国砚村”,占地约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2015年11月,第36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在中国砚村成功举行,吸引了国内120多家文房四宝企业参展商和近50位国内超过10个砚种的国家级大师、学者数千人出席。
端砚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于突出个性,形成特色,以自然资源为根本,挖掘、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体现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创立地方和民族特色品牌。在注重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知识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令端砚遐迩闻名,所产生的品牌效应让地方获益匪浅。
注释:
1 (清)《钦定西清砚谱》卷七《石之属 ? 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砚说》。
2 (清)《钦定西清砚谱》卷七《石之属 ? 晋王廞璧水暖砚说》。
3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4 (宋)叶樾:《端溪砚谱》谨按。
5 《宋史 ? 包拯传》。
6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端州砚材》。
7 1017(清)屈大均:《清代史料笔记:广东新语》卷五《石语 ? 端石》,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192 页。
8 9 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20 页。
11(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1215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端州区志》,方志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83 页、第 1023 页。
13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47 页。
14(清)《钦定西清砚谱》凡例。
16秦咢生:“为端溪名砚有新发展题赋”,《历代端砚诗赋广辑及注释》,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389 页。
(作者单位:肇庆市端州区史志办公室)